这两年,因为经济增速放缓,加上自身主动示弱,青岛在全省的存在感并不高。
但随着青岛经济的强势反弹,对全省的贡献也在逐步提升。
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GDP10210.36亿元,增速10.7%,高于全省增速0.8个百分点。
在GDP前20强城市中,青岛这一增速可以仅次于武汉和苏州,和北京、无锡并列第三。
根据山东年底经济工作会议消息,山东2020年全年GDP总量有望迈上8万亿关口。这意味着山东2021年GDP增量将接近7000亿,创下了历年来的新高。
山东经济2021年的强势表现,除了跟自身化工、纺织原材料集中的产业结构有关,以青岛为龙头的沿海城市在进出口的突飞猛进贡献不少。
1月6日,最新一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其中透露的关键信息,正是山东当下和未来经济发展着力点的真实写照。
新版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海洋,一个是黄河,前者出现了75次,后者出现了68次。
而同时和“海洋”、“黄河”有交集的是以青岛为龙头的胶东五市。
新规划中提及山东16地市的次数总计272次,其中胶东五市出现了142次,占比52%。
站在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山东未来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就在能不能将整个黄河流域城市变成自己广阔的腹地,同时能进一步提升和日韩的投资、贸易往来力度。
1
新版规划中,提到16地市一共242次,其中青岛最多67次,济南其次61次,第三名烟台32次,与青岛和济南差距比较大。
这也体现了青岛和济南无可争议的双核地位。
比较意外的是,威海被提到了20次,排在第四,比潍坊还多了4次。
从GDP总量来看,威海在山东16地市中10名左右,落后潍坊、临沂、淄博、济宁等城市。
从三大经济圈来看,威海也没有临沂的地位高。
威海之所以地位提升到仅次于青岛、济南和烟台的高度,跟山东未来发展重点聚焦日韩、海洋有着密切关系。
具体来看,规划中涉及到威海的描述大多都跟日韩和海洋相关:
支持威海建设中日韩地方合作重要支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精致城市。
充分发挥半岛城市群毗邻日韩优势,推进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烟台RCEP产业合作发展中心、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
威海中日韩技术转移中心
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
放大青岛、烟台、威海等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带动效应
打造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海洋医药产业基地。
支持青岛、烟台、威海等市建设国家海水淡化基地。做优做强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威海国际海洋商品交易中心。
新规划中用了大量篇幅描述跟日韩业务往来,其中涉及到非常多的干货内容。
另一个地位得到提升的是菏泽,被提到了9次。
而且在这9次中,菏泽多次被赋予了“中心城市”、“枢纽”等功能。
其中对菏泽最重量级的支持无疑是,“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
此外,“持续完善济南、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和烟台、潍坊、临沂、菏泽枢纽全国性服务功能”,也将菏泽提升到了很高的高度。
比较尴尬的是德州。
被提及的次数,枣庄和德州并列最少,只有4次。
而德州的主要定位是“支持德州建设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开放门户,推动齐河全面融入济南发展”。
由此来看,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还要看济南。
2
除了青岛在新规划中被提及次数最多,规划全文中仅有的“龙头”提法,除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和龙头企业,其他两个都跟青岛相关:
放大国家级战略平台效应,以青岛为龙头,推动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四市强核聚群、抱团发展,共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
优化港口布局,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潍坊港、威海港、东营港、滨州港为补充的港航体系。
另一方面,新规划中有关青岛的定位多次提到“全球、国际”等关键词,包括:
支持青岛以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统领,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
支持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动青岛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持续完善青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支持青岛创建中国(青岛)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在青岛建设央企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
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点,新规划中首次明确,“创建济青综合性科学中心”。
此前,济南和青岛一直在争取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济南的“十四五”规划中3次提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和“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青岛“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表示“以建设国家海洋科学城为着力点,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建设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平台,而青岛在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上占据明显优势。
单独一座城市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第五城”的难度非比寻常,因此《规划》中明确提出“创建济青综合性科学中心,支持济南、青岛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依托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完善交叉研究平台和前沿学科布局,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齐鲁工业大学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海波也曾撰文表示,从山东省科教资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顶尖科学家队伍、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尤其是工作推进成效等方面来看,必须集全省之力,单打独斗是绝对不行的。应花大力气将济南、青岛两地的各种力量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在全国竞争中占据优势。
新规划中专门将“高质量建设上合示范区”作为一节重点提及,享受这种待遇的功能区也只有“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再次说明上合示范区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3
虽然青岛还是山东当仁不让的龙头,但新规划中对青岛龙头地位的描述,有了更深的含义,更强调和胶东五市的一体化发展。
也就是说,只有青岛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四市强核聚群、抱团发展,真正成为连接黄河流域和日韩国家的桥头堡,青岛才能成为真正的龙头,山东半岛城市群才能真正成为黄河流域的龙头。
疫情之前,2019年12月初,山东省主要领导率山东代表团先后访问韩国、日本。
世界格局变动之下,中日韩三国互动频繁,山东也在抢抓这样的机遇。
对于山东来说,东边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和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韩国,向西则是又一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山东半岛城市群已经被明确为“要发挥龙头作用”,并延伸到上合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向北则是在世界秩序中话语权越来越重的京津冀,向南则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两大区域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
放大坐标来看,多个重大战略平台叠加的山东的确处于全球发展的十字路口。
新规划对山东加强和黄河流域城市之间的联系、与京津冀长三角联动都提到了比较明确的举措。
比如,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建设一批“双向飞地”“共管园区”。发挥黄河流域“出海口”和开放门户作用,深化沿海港口与沿黄内陆港合作,在沿黄地区合作建设50个内陆港,完善海关互联机制,打造高效便捷的海铁联运物流体系。探索济南、青岛、郑州、西安等市共享大科学装置,共担重大国家科技创新任务。
比如,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引集聚国字号、中字头企业、院校总部及分支机构。主动对接长三角产业和创新梯次转移布局,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重大平台辐射效应。
这其中,青岛其实已经尝到了甜头。
青岛外贸进出口连续三年保持较快增长的背后,是青岛和山东、黄河流域城市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结果。
通过青岛港,青岛正在逐步打通和山东省内各地市、黄河流域河南郑州、陕西西安、宁夏银川等地的物流往来,通过海铁联运重进重出、公铁海联运物流模式,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不断扩大青岛港口腹地。
同时,在航运、金融等部门的支持下,青岛港从以往单纯的原油物流仓储服务向油品的运输、交易、金融等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发展,将油品贸易向青岛集聚。
根据2021年年初的目标,青岛要力争全市进出口额达到6600亿元。
据青岛海关统计,2021年前11个月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7734.3亿元人民币,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
随着青岛和山东、黄河流域等越来越深入的连接,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数据流在青岛汇聚,形成带动整个北方经济增长的澎湃动力。
4
比较意外的是,新规划中对青岛和济南都没有提及“国家中心城市”,同时也没有提及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
取而代之的提法是:
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明确提出:“全面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做优做强济南都市圈和青岛都市圈,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不提国家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山东可能有自己的考虑,但这两点可能跟国家相关规划有一些出入。
2021年以来,都市圈规划建设的脚步愈发加快,南京都市圈和福州都市圈接连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
而2021年12月20日印发的《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对广东省内的五大都市圈做了新的规划、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带动作用”。
这意味着,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外,广东从省级规划层面正式确立了深圳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245
2018-01-03 10421
2021-03-18 7701
2021-08-04 6786
2018-06-01 6595
2019-06-22 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