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加快建设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

加快建设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3-04-13 699 0 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教育优先、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要求,面对赢得全球竞争的要求,我们必须着眼长远发展、增强忧患意识,把加快建设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放在一个突出重要位置来加以谋划。

  为什么要加快建设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

  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是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从世情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在这种变局下,创新越来越成为全球竞争的关键内容,人才越来越成为赢得未来的战略资源,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人才变革的迫切需求前所未有。同时,全球供应链重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包括人才在内关键生产要素的供给链模式也在进行重构,各国纷纷将人才自主培养作为应对人才供应短缺的重要选择。因此,需要把人才和创新作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变量,充分突出人才在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领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地位,同时不断加强人才供给体系的韧性,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

  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是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人才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是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力、发展新动能的源头所在。

  一方面,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需要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在内的发展引领力、创新驱动力的核心人才及其群体;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有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各个领域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另一方面,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人才供给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对重大风险的充分准备;必须增强供给体系内在的韧性,有效防范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发生,提升人才供给体系迎挑战、抗打压能力。

  基于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加大改革创新突破,依托制度优势、治理效能、文化涵养、要素配置等,抓紧建立起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

542ffba107f9c9f3adcaf2eef7eab7c4.jpg

  什么是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

  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是质量高、效益好的人才供给体系。“质量高”,表现在人才供给具有大规模、优结构、强效能,表现在人才供给的实力、能力、活力、竞争力处在全球具有优势的位置上,体现在人才供给的目的、性质归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之中。其次,效益好,表现为人才供给能够适应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能够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能够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为之提供重要动力。

  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是全面、全过程的人才供给体系。首先,人才供给体系不单局限在某一单一群体而忽略了其他群体,而是基于系统观念,既有重点,如强化各类大师、战略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供给,又从“各方面人才一起抓”视角出发,从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才队伍要求出发,要求优化“各类”“各层”“各种”人才供给。其次,人才供给体现在全链推进的过程中,体现在人才供给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深度融合。

  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是自主、可控的人才供给体系。首先,人才供给的自主性,即人才供给的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才供给是基于党和人民事业自身需求、重点、关键、进程、文化、情景、战略而展开。其次,人才供给的可控性,即人才供给特别是在前沿领域、关键领域的人才供给,减少对外部的依赖、保障人才供给安全可控,既能充分预见战略威胁,又能有效防范风险因素,将威胁、挑战置于可控的阈限之内。

  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是韧性强、可持续的人才供给体系。首先,面对人才领域的重大危机冲击、严峻挑战竞争,能够依托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显著的制度优势、雄厚的物质基础、广阔的市场空间、稳定的社会基础,人才供给可以呈现出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等特点,经受住风暴、经受住危机,并及时恢复到平稳状态,继续前行。其次,人才供给的可持续性,人才供给能够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稳步、持续提供各类人才。

3f58687538ffd751ba892830a1b70362.jpg

  如何加快建设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

  ——强化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的领导

  建立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首先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作为我国人才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根本保证,推动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作为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根本保证。其次,树立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体系建设的自信,坚信我们能够培养出大师、卓越人才,坚信我们能够克服短板与不足,依托思想、制度、组织等优势,有效防范风险、应对挑战。

  ——抓紧谋划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战略

  抓紧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谋划,面对未来世界科技、经济社会、人才发展、教育变革的急剧变化趋势,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战略规划的统筹协调、一体推进、一并谋划、深度融合。

  凝练战略前沿和关键领域,要前瞻未来发展前沿、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战略方向,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项目、战略项目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人才、团队、项目的支持力度,抢占战略前沿、核心领域。

  以更大力度支持基础研究。支持世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设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科专业,深化改革,推进若干优势学科、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通过世界一流院所、一流专业、一流团队培养卓越人才。同时,把握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在强化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行业产业分野,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发展,布局交叉学科专业、新兴学科,夯实基础研究。

  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卓越发展。建立贯穿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体系,从源头开始、从“娃娃抓起”,培育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培植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60dfc3a33c176daeb788519d0786df84.jpg

  ——实施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重点工程

  加大顶尖科学家引育力度。抓紧培育一批战略科学家和具有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战略科学家全权负责制、灵活聘用机制,完善以完成战略任务为导向的经费支持、项目考核和人才评价机制。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健全大科学设施开放共享机制,提升建设水平和运行效能,为集聚全球战略科学家团队提供基础科研条件。

  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围绕重点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发挥大科学设施等平台优势,建立健全关键人才特殊调配机制,组建跨部门跨行业攻坚团队,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进行长期、稳定、集中支持,赋予科研自主权,支持开展科研组织模式和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

  加强青年拔尖人才培育力度。以科研成果和学术贡献为导向,建立基于科研年龄早期的青年科技人才和科研项目评审机制,实施加强青年人才培育和能力建设计划,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自主部署面向青年人才自由探索的科研项目。加大博士后生活补助资助力度和规模,实施科研配套资助。

  重视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卓越工程师选调培养计划,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盟,搭建产教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与管理。构建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探索完善与高技能人才相适应的薪酬制度。

  加大核心领域产业人才培育。聚焦“卡脖子”领域,从国家层面重点设立有关人才发展专项,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深度合作,通过产教融合、专业共建、平台基地共建、职业能力培训共建等模式,加快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同培育产业人才。

  加强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科基地,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育。推动强基计划围绕重点专业学生开展早期培养。实施“强基激励计划”,建立面向未来的顶尖人才早期发现、培养和跟踪机制。加大海外揽蓄优秀青年骨干、学科领军人才力度。

  ——建设高质量韧性人才供给政策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政策。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政策,通过各项政策支持提升人才培养国家化水平。通过重大战略、重点项目、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支持培养人才,通过重大战略咨询、科学决策项目培养人才,积极参与全球创新联盟。进一步优化重大基础研究人才团队战略性投入机制、博士后制度、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动态调整机制、技术技能型人才专项培育机制、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制度。

  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使用政策。完善国家实验室人才工作机制、科研类事业单位新型人才管理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建立健全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军令状”制度。采取“负面清单”方式落实科研经费管理自主权,用人主体用人自主权,建立绩效工资总量正常增长机制,探索新型创新主体运行机制。

  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评价激励政策。建立兼顾长期与中短期目标、注重第三方评估和国际同行评价的评估考核机制,建立与能力、贡献相一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对于首席专家、实验室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实行基于合同约定的年薪制。

d3c1b9e72cd461c653506555660c6ecf.jpg

  ——夯实高质量韧性人才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加大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设,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进程,加快战略产业发展,推动创新联盟、产业联盟。打造一批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科学中心。建设一批基于战略需求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共建研究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一流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综合性产业基地建设,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集群。

  强化重大人才项目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加快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设置、重大项目攻关项目,以重大项目培育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把优秀人才凝聚培养与产业发展、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研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让人才项目成为人才成长发展、能力提升的第一台阶、成长阶梯。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