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政策支持,激励企业当好人才引进“主力军”
人才涌向哪里,哪里就充满活力和希望。为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各地结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普遍构建了企业引才用才支持政策体系,并在实践中纷纷升级政策,提升企业引才红利,用政策为企业引才用才保驾护航。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充分发挥企业引才用才主体作用,从而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的通畅。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2020年6月,滨海新区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放权赋能,重塑人才政策审批兑现流程,充分赋予5个开发区人才引育自主权,全面下放区级人才审批事项,4项市级授权事项联合评审,8项国家及市级项目“见章盖章、见件送件”,形成国家、市级及区级项目快速审核机制,人才项目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2022年3月,滨海新区出台《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优化人才梯次引育机制,深入实施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杰出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领军人才专项工程,打造战略科学家人才预备队。同时实施青年英才、博士后人才、民营企业高管、高技能人才等重点人才专项工程,给予奖励资助。支持突破国籍、社保、人事关系等限制开展柔性引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鼓励人才参与“揭榜挂帅”,对成功参与市级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项目的个人及团队所在单位给予竞标或技术交易标的额20%奖励;降低人才创新成本,给予高层次人才团队不超过上年度研发投入5%的奖励、最高100万元。对重点支持的新型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新型产教融合示范项目,精准施策,制定人才引育、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土地支持等“一揽子”专属优惠政策。
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市场经济先发地,拥有制造业企业7.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近5000家,96%以上的规上企业为民营企业。
为推动优质人才资源加快向重点企业集聚。台州相继出台《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的若干意见》《高质量实施“引人留人”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政策文件及实施细则,不断加大对用人主体引才育才的扶持力度。
在企业引才补助方面,对于企业委托中介招聘特优以上人才的,给予企业引才前期费用50%的引才补贴。企业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海外引才活动,全职引进人才的中介费用给予50%补助,单家企业最高30万元。加大企业引才奖励,企业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省级人才工程的,分别给予引才奖励。加大企业育才奖励,企业每成功培养1名人才进入省级以上人才工程的,最高给予用人单位、个人各百万元以上奖励。
同时,台州通过量化积分激发企业引才动力。迭代深化“亩均论英雄”企业人才创新指数评价体系,通过科学设置人才引育实效、人才密度、创新强度等量化指标,测评企业人才创新指数,推动能源、土地等资源向人才工作先进企业倾斜。如,温岭市2019年以来积极探索在1200多家规上企业中实施人才创新指数评价,细化人才引育、平台建设、生态优化、人才密度、创新强度5大类9小类考核项目,评价结果纳入“亩均论英雄”企业评价体系,考核权重达22%。截至目前,已有523家企业因人才指数得分突出获得评价提档,在用能、排污、土地使用税等方面享受更好政策扶持。浙江福立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人才科创企业因指数评价居前,被优先解决企业用地需求165亩。
湖北省武汉市则实施了“千企万人”支持计划。采用积分制量化评价企业人才引育工作,对积分排名靠前的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引才补贴。近两年累计为102家企业发放引才奖励补贴3410万元。
为降低企业引才用才成本,武汉市允许企业以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用投入,对企业引进培养人才的特殊津贴、住房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费等可列入生产成本核算,用好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引进培养人才。
河北省石家庄市加强人才工作立法。颁布实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确定11月6日为“石家庄人才日”,从事业支持、素质提升、奖励激励、服务保障、权益保护5个方面明确37项具体要求,为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提供法治保障。建立人才绿卡制度。将驻石中省直企业、5大主导产业企业引进的省属骨干院校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纳入人才绿卡服务范围,5年内每月给予房租补助、购房补贴。
云南省昆明市构建了产业人才引进政策体系。2018年牵头出台了1个《意见》(《关于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2个《办法》(《“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实施办法》)和多个《细则》(14个人才专项引进培养细则)引领下的“1+2+N春城计划”人才政策体系。同时探索实施柔性引才工作机制,出台了《昆明市“春城产业导师”引进工程实施办法》,突破地域、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多方面限制,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鼓励企业采取项目引进、兼职引进、技术顾问、短期特聘、共建平台等多种方式引才,并且给予引才成功的企业“春城产业导师”引才专项补贴。
安徽省阜阳市加大企业引才政策创新力度,改变以往补助人才的情况,将部分人才补贴由补贴个人变为补贴企业,同时依据企业给予人才的薪酬进行补助,更加凸显企业引才主体作用。比如,柔性引入人才计税年薪5万元以上的,按计税年薪的25%资助企业;引进计税年薪超过30万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按计税年薪的30%资助企业等。
建强创新平台,打造企业引才用才“强磁场”
人才为什么来?为什么扎根?为什么聚集?在决定要不要去一个地方时,人才不仅仅考量单一的要素,而是越来越多地考量一个大的系统生态。
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是一个“引进人才——开发项目——带动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闭环,武汉市的产业与人才的互动发展很能代表这个逻辑。
为了给企业提供科研服务资源,武汉全面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极核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支持湖北实验室完成组建并加快运行,集聚P4实验室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各类科创平台2014家(国家级137家),为企业开展科研创新、技术验证、产品中试提供支撑条件。
同时,武汉创建了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着力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与重点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帮助企业对接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等要素。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组建22家工业技术研究院,聚集14位两院院士、37位国家级专家、300余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300多家。为企业提供了创新要素对接渠道。
在为企业提供初创孵化服务方面,武汉建成“创谷”13家、高校创业孵化基地10个、众创空间170家(国家级62家)、孵化器101家(国家级41家),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超过274.2万平方米,累计入驻企业11200多家,孵化企业5300多家,产生斑马快跑、小药药、亿咖通等独角兽企业7家,武汉入围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阜阳市为壮大企业母体,出台《阜阳市工业企业“13581”龙头培育工程实施意见(试行)》,提供分级培育、一企一策,集中优势资源,提供精准服务,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设立“阜阳市促进科技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按照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发展关键阶段提供有针对性、富有实效的指导扶持,有力推动高新企业集聚与人才集聚双轮驱动、相互耦合。
为做强创新平台,阜阳市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模式,推动各类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4111”五年行动计划,系统梳理全市院所、平台、成果、人才合作需求,完善工作责任。政府投资建设集成果展示、交易与企业孵化、服务为一体的阜阳创新馆,积极引进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专业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为加速孵化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平台。搭建“揭榜挂帅”平台,投入4000万元鼓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自愿申请专项,结合自身情况设定攻关目标、指标,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通过企业投资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方式,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10余家,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分批分级建立“一企一研发平台”,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到35%以上,有效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昆明市构建多业态人才集聚平台,积极探索与华为昆明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进行深度合作,利用其数字引擎的强大优势,推动其建成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搭建产教融合大数据平台,助推城市新兴产业聚合发展,将其打造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今年以来,昆明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面向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冶金高等大专院校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计培养282人。
许昌市为加大企业引才平台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组建研发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在国内外建设“人才飞地”,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企业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重点企业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建立多种形式合作关系,建成中原学者工作站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家、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248个。
其中与中科院合作组建的中科院产业技术转移转化许昌中心,全市有69家企业与中科院30家院所的120多名专家教授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中科院在许昌设立11家创新平台。对德合作成果丰硕,相继与德国工商大会等机构平台建立联络机制,合作事项涵盖先进制造业、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
创新服务模式,助力企业构建人才引育大格局
随着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各地纷纷把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周期精准服务作为引才、用才、留才的关键之举,加强顶层设计、搭建引才平台、助力人才培养、做好后勤保障,不断创新举措满足企业和人才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一把手”挂钩帮扶,强化人才工作者力量配备
各地坚持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强化人才工作网络体系,普遍建立了党委联系服务企业、专家制度。
昆明市制定《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实施方案》,形成“8+N”产业链体系,由市委主要领导任总链长,力争通过2-3年各产业链面向行业30强企业招引落地3-5个重大投资项目。同时,匹配产业链体系,出台《加快人才聚集推动产业发展十条措施》,聚焦重点产业人才项目给予资金扶持等。
根据实施方案,晋宁区出台《昆明市晋宁区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由8名区级领导分别担任8条重点产业链“链长”,负责牵头谋划产业集群发展,协调整合区内资源要素和招商力量,研究解决产业链在人才、资金、技术等关键资源要素供给中的共性问题,构建“链主企业+领军人才+产业基金+中介平台+公共平台”的产业生态体系。
为提高企业引才能力,台州市加强人才工作者力量配备,持续深化人才专员、企业首席人才官等特色制度。目前,全市已配备以县(市、区)部门、乡镇(街道)干部为主体的人才专员3100多人,1600多家人才工作重点企业设立首席人才官。部分县(市、区)通过目标责任制考核,将县乡企责任捆绑,共同梳理企业人才需求、制定个性化招才引智方案;建立人才项目供需对接微信群,企业结合自身需求自主筛选匹配,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参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洽谈;鼓励人才官参与各类政策培训、学习研修班,对履职优秀的首席人才官进行表彰,提振企业重才爱才用才的热情。
——搭建平台载体,畅通企业引才用才“最后一公里”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各地积极推动才企对接、产才融合,提高企业引才精准度、成功率。
为推动产学研人才流动,武汉市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等项目,引导优秀人才向企业一线集聚。建立特殊人才调配机制,围绕武汉市“965”产业集群,加大重点领域人才调配力度,实施重大专项支持计划,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领军人才,组建攻坚团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同时,促进校地联合育才,推动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与在汉高校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急需紧缺的产业人才。
在解决企业引才服务渠道方面,武汉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每年定期收集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制发招贤榜,完善招聘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同时,发挥武汉人才集团等中介机构作用,帮助企业开展高端猎头、引智权能评价及风险评估、落地辅助、引智管理等一体化人才引进工作。
在招才引智方式方面,各地也在积极创新服务方式,不断丰富服务载体。
石家庄举办“海石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面向全球征集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常态化高层次人才云端招聘平台、举办高层次人才交流洽谈会,瞄准需求精准引才。建成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县(市、区)建成19家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站,建立“园区+服务站+企业”对接服务机制。
昆明市打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活动赛事,连续组织开展“春城创业荟”创业创新大赛等人才活动。搭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开展高层次人才沙龙、人才会客厅等活动,分行业、分类别定期邀请各类人才围绕产业发展、人才服务等话题建言献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台州市不断创新引才模式,坚持线上线下双轮并驱,构建完善“政府搭台、企业联动、市场运作”的引才体系。大力推动“以会引才”,助推人才项目落地。同时抢抓数字化改革契机,整合专业机构、高校院所、企业和人才资源,在浙江省率先建设并启用长三角人才服务“数字广场”,根据企业需求动态,精准化匹配人才,实现人力资本服务产业供需线上集聚、互联互通。
——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企业人才培养方面,各地各有侧重,进行了积极探索。
阜阳市注重提升企业家自身能力。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制定企业家培训中长期规划,每年有计划、分层次举办专题培训,引导企业家转变人才观念,提高人才强企意识。根据企业类型,举办“13581”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训班以及科技型初创企业、省高成长型小微企业等高管培训班。同时,鼓励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深造进修,对报考MBA、EMBA等相关项目并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人才给予学费补贴。同时,阜阳市注重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实施技能人才职教孵育工程,连续14年开展“接技能人才回家兴业”活动,鼓励企业设立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岗位吸引高技能人才,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
许昌注重成长关怀,把培育壮大企业家队伍作为人才兴企、人才强企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深入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行动”。为建强企业“头雁”人才队伍,组织企业负责人“走出去”对标对表,采取“参观考察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赴国内外先进发达地区和行业标杆企业考察交流、洽谈合作。“请进来”对接交流。举办莲城企业家大讲堂、企业家沙龙、青年创业学堂等活动。专业化培训提升。组织重点企业负责人和高管代表赴国内知名高校开展高端培训,实现重点人才培训全覆盖。
昆明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以“项目+”模式刺激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研究。聚焦全市产业、企业、事业人才需求,持续推进人才项目化管理,2018年以来,累计收集人才工作申报项目230余个,评审立项53个,给予每个项目5—20万元不等的经费支持,共计支出经费722万元,培养了一批专业化人才。另一方面,以培训班为抓手推动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研了解企业培训需求,坚持把举办培训班作为人才能力素质培养的主阵地。
石家庄突出企业承载科技创新人才主体作用,实施院士培养专项行动。印发《石家庄市院士培养专项行动实施办法》,加强院士培养对象团队建设,在全市遴选了8名具备院士潜质的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实施精准培养,努力培养出本市的“两院院士”,吸引更多的项目、企业、人才落户石家庄,以科研聚集、高科技企业聚集、高技术人才聚集来推动省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聚焦企业留才环境,强化人才服务保障
人才引来了,能否留住至关重要。让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业,始终是各地各部门开展人才工作的追求。
为激励企业当好人才服务“后勤部”,武汉市常态化开展“企业问计”。畅通人才信息渠道,健立人才企业信息库,坚持集中开展和常态联系相结合,及时帮助人才和企业纾困解难,当好“店小二”。深入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建立市区部门单位负责人领衔重点人才项目机制,推动“企业问计”走深走实。优化人才服务举措。探索建立重点用人单位人才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市、区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重点用人单位定制人才服务套餐,整体打包解决人才服务需求。依托东湖高新区“双自”优势,开设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搭建外籍人才服务审批共享平台,打造外籍高层次人才申办永久居留“直通车”,建立起“1+3+7”特色认定推荐体系。
阜阳市健全资金投入体系。完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建立市、县、企业三级投入体系,把人才发展支出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探索设立高层次人才来阜对接服务专员,“一对一”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服务。发放“阜商服务卡”“颍淮优才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社保、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安置、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待服务。
天津滨海新区坚持在企业和人才归属感上做增量、在后顾之忧上做减量。围绕人才发展成长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滨海新区对人才实行“专家+管家”服务,制定出台了“滨城人才服务证制度”,2021年“滨城人才服务证”涵盖的服务只有29项,而今已超过90项,大到买房买车,小到购买家电,甚至购买一瓶矿泉水,“一证在手、服务全有”,滨海新区对人才礼遇无处不在、无所不至,让人才扎根,心无旁骛施展大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245
2018-01-03 10421
2021-03-18 7701
2021-08-04 6786
2018-06-01 6595
2019-06-22 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