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少新技术正在辅助我们对抗疫情。刚刚商用不久的5G临危受命,在医疗、防控、教育、媒体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一方面可以说是成绩斐然,防疫一线处处有5G的身影,另一方面也还有一些遗憾,危难下才发现5G似乎来得有点晚。
整体而言,这对于5G这一项全新的通信技术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在疫情的聚光灯下,大家更广泛、直观的感受与认识到了不一样的5G,这对社会共识的形成,推进5G的长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疫情前:误解与分歧,长期停留在概念阶段
大部分人听过5G概念与故事,但并不了解其潜在能力与价值。“把5G讲清楚”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大量的专业术语、通信原理甚至让许多业内人士都看得一知半解。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一直在以一种线性思维感受和理解5G,认为其就是比4G更快的一款套餐。甚至还有“5G无用论”的提出,认为5G并不是真实需求,高成本并不能带来高回报。
可以说,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中断过,主要分为需求与成本两大类问题。在尽量避免涉及晦涩难懂的移动通信技术原理的前提下,简要、通俗的回应一下大部分人的质疑或者说是困惑。
质疑一:“5G究竟是不是社会的真实需求”。
有人认为,4G已经够快了,不需要5G。事实上,移动通信技术的优越性并不是由频率来唯一决定的。除了频率带来的超宽带以外,在一系列核心通信协议的高效优化下,5G还具有海量连接、高可靠、低时延等“硬核”能力。在未来,对于5G的通讯需求,或只有两成来自于消费端,另外八成主要来自于生产端。换句话说,5G最革命性的意义或在于为各行各业提供统一、可靠与高效的生产网络,而不仅仅在于消费娱乐。
有人认为,5G缺乏“杀手级应用”,纯属画饼。事实上,“先修路再造车”是基础设施所遵循的一般性规律,大部分应用和需求往往是在基础条件成熟之后才被推之于公众视野,比如当年的互联网、高铁等。而在此次疫情中,基于4K/8K超高清视频、VR/AR、无人机/车/船、机器人等行业革新已提前进入到了“临床试验”阶段。在过去的十年内,微信、短视频等借助4G网络的升级成为了国民应用;接下来的十年,万物互联的行业应用创新并不是空中楼阁,欠缺的正是5G“杀手级网络”。
质疑二:“5G是否成本太高并不值得推广”。
有人认为,5G无法做到有效覆盖。这源于对5G高频率的误解。高速率与其高频率是直接相关的,这一点没有错。但有人通过简单的换算,提出单个5G基站只能覆盖一个篮球场,从而推导到5G的建设,质疑建网的可行性,这并不准确。事实上,5G技术可以以低、中、高不同的频段进行部署,须根据具体场景进行差异化建设,如自动驾驶、机器人等行业场景下超宽带并不是核心的场景需求,其可以通过2/3/4G低频资源的重耕来进行广泛覆盖,而同时,其5G时延与可靠性指标依然凑效。
有人认为,5G投入如此之大一定很贵。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升级时都会遭受类似的质疑。由于高频热点的增设以及核心网络的改造,5G的投入成本确实不可避免的要远高于4G。但事实上,运营商在进行建设部署以及商业模式的选择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并不是都向消费者收取。在建设部署方面,网络覆盖从泛在向精准转型,按需覆盖有望成为第一原则;在商业模式方面,除流量的场景化经营之外,面向B端的物联网连接、网络切片有望带来规模的行业增量贡献,从而加快成本回收。
疫情中:迎来高光时刻,处处可见的5G身影
5G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疫情也为5G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展示平台。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基于4K/8K超高清视频、VR/AR、无人机/车/船、机器人的四大核心基础应用提前进入了验证和示范阶段。这是5G未来十年最为核心的基础能力,几乎是所有行业革新的基础。
5G+超高清视频+VR技术实现了亿万“云监工”,带来了最直观的5G体验。
武汉版“小汤山医院”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堪称中国奇迹,其建设过程受到了全国甚至是全球网民的关注。借助5G网络在大带宽,高速率方面相对成熟的技术,“云监工”高清直播系统项目得以省去了传统有线直播光纤铺设、网络搭建以及设备配置等一系列繁琐的工作,迅速搭建完成,同时在线观看网友最高峰超过了1亿。同时,除最基本的直播与转播功能之外,还实现了多平台推流、VR直播等新玩法。
5G+VR+机器人技术助力远程会议、探视等工作,实现了医疗行业的深度革命。
通过核心局部区域的优先部署,5G实现了医疗行业的大范围改造。5G+远程医疗系统快速的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大城市、大医院专家资源瞬间通过系统铺向全国特别是疫情高发地区,让疫情期间密集的远程诊断分析、集中讨论能够顺利进行。在特定高危场景,5G+VR视像传输系统为重症监护室所提供了“非接触式”远程探视,5G+智能机器人所承担护理、派送与清洁消毒等工作,有效的降低了一线医务人员交叉感染风险。
5G+无人机/车+机器人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化防疫,筑起了防疫、复工长效战线。
疫情中后期,5G+多样化终端正在继续加大普及。基于5G网络的机器人与无人车等已在武汉之外的多地投入使用,承担测温、护理以及运输等多重职责,为一线抗疫的长期战线做好准备。医院之外,基于5G网络的智能终端等亦更多的出现在机场、火车站、地铁、办公楼等人群密集区域。通过搭载红外热成像技术,为各大关键人流关口,实现多人体温检查、高清视频监控等功能,极大的提升了检测检疫效率。
上述三类典型的5G应用,在疫情期间发挥着重大的支撑作用。此时,人们已经不去质疑5G究竟有没有用,套餐是否比4G要贵,而更多的是遗憾的觉得,5G要是早一点到来就好了。随着网络的逐步完善,5G与各垂直行业的深度整合远不止于此。“基础应用+X”的模式将继续在工业、交通、教育、旅游等行业进行快速复制,从而形成庞大的5G行业应用矩阵,推动众多新业态的形成。
疫情后:期待与共识,从技术推动到需求拉动
此次疫情来势汹汹,在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将带来一系列的变革。对于5G来说,短期内肯定也在供需两侧以及产业链等方面存在问题,给网络建设、用户增长以及产业链条带来阶段性的冲击。但从中长期的角度,此次5G+基础应用对行业的改造能力展示,极大的促进了社会各界对5G发展共识的达成。
在前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普及的过程中,参与方主要为传统运营商、设备商、手机厂家以及互联网企业等,而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兴起,5G+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动力将下沉至经济社会与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疫情之下,社会受到重创,亟须找到新的恢复与增长方式,5G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投入其中,依然任重而道远。但相信5G的价值在磨难之后将愈发凸显,主要有以下五大驱动力:
“宅经济”:催生场景革命
封城、假期延长等隔离手段促进了“宅”经济的发展。类似于03年“非典”前后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态度大转变,此次疫情影响的范围或更为深远,集中式“宅”家生活状态,让先前全社会在各类日常场景下的特定模式与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线应用需求的激增,催生了新一轮的场景革命。在教育方面,全国多省市推行“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政策,在线教育在各地中小学及各类培训教育机构中迅速铺开。
在工作方面,随着复工复产节奏的加快,为避免集中办公所带来的传染风险,远程办公、视频会议成为了众多企业的首选或辅助应用工具。在医疗方面,虽然远程医疗尚未普及,但更多人用起了线上问诊等服务,以尽量减少医院现场就诊。疫情在推动新场景需求增加的同时,也激发了公众网络升级需求。这让5G应用需求变得更为清晰。
当然,也有人会质疑,疫情期间的这些应用有没有可能是伪需求。其实大可不必有这样的担忧,“不可逆转”是移动通信乃至各行各业的自然规律,太多的新产品用过就“回不去了”。疫情结束后,因疫情爆发对应用场景的破壁作用并不会消失,部分新的场景会因为新的心理与行为习惯而延续下来。
行业共识:加速应用创新
疫情过后,数字化转型将是各行业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前,一些垂直行业领域对于5G应用发展的认识并不全面,认为这是电信运营商的业务范畴,造成了行业应用落地的滞后。而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各大中小企业损失惨重,甚至面临着倒闭的风险,这迫使许多企业家、管理者更多的关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在疫情后加快各垂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基于上述“基础应用+X”的模式,5G可以与工业、医疗、交通、金融、教育等行业形成深度创新整合,从而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营销等各环节中,通过人、机、物的连接升级重塑传统生产模式。
比如;在5G+云的支撑下,传统产业的物理产品将嵌入越来越多的数字功能,促进硬件向软件化、服务化转变,实现“产品即服务”;在5G+机器人的支撑下,大量流程性以及高危工作可由机器承担,而人更多的负责对机器的管理维护与更需创造力的决策工作,实现“人机协同运营”。随着5G+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企业数字化转型或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在竞争中存活的必然选择。
融合技术:寻求连接赋能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离不开5G“连接”的赋能。本次疫情中,不少新技术在辅助我们对抗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未能及时响应的地方,我国当前产业互联网的应用实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比如,许多前期的分析与传染的判断,并没有非常及时的在大数据与智能算法的支持下得到准确的判断,决策还存在一定的经验主义;基于云端的AI医疗影像识别系统早已得到了很好的实验数据,但是仍未得到很好的普及,临床应用上仍较多的依赖于人工等等;而这些领域,原本都可以在科技的帮助下,有着较大的效率提升。事实上,相关数字技术在4G甚至是3G时代已经存在,同时也在我国互联网+的战略下推广多年,但仍未实现规模化的场景落地,为什么?因为没有像5G这样的技术为它赋能。
有这么一种说法,如果以人体作为类比,云计算、大数据以及AI分别类似于大脑的计算、记忆存储以及计算区域,那么5G网络就是类似于遍布全身的末梢神经,是实现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交互的关键一环。疫情期间,各级多项政策文件提出鼓励加强数字技术在产业数字化、智慧化生活、数字化治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广,其产业化能力离不开5G网络的有效支撑。
“新基建”:齐驱三驾马车
5G将成为“稳投资”、“带产业”、“促消费”的重要推动力。5G不仅是一项移动通信技术,更是一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凭借其对上游设备、下游终端、应用,以及对行业的数字化改造能力,5G发展有望齐驱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成为疫情后对冲下行风险的重要手段。
第一,加大5G基础投入将使产业链整体受益。加快推进电信运营商建网计划,可促进上游天线、射频器件、光模块、5G终端等细分行业的投入生产,从而确保产业链的稳定发展;
第二,5G网络将促进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核心区域的优先覆盖,使得5G与工业、教育、交通、医疗等行业的应用创新提速,催生出更多的新业务,加速数字经济的发展。
第三,5G网络将增加线上服务消费。城市5G网络热点的增设,将为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社交娱乐等带来更多的新玩法、新产品、新服务。与此同时,5G还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是实现科技“出海”的重要筹码。
5G时代,中国科技企业的话语权将有望增强,继续向价值链的高端探索。随着5G相关的应用、产品的落地,以及其市场化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ICT产业将有望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成为出口结构优化的重要突破口。
供需互动:建设、商用提速
上述消费、行业、技术与经济等方面的需求,将提升电信运营商加速建网的信心。与前面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不同,从2G、3G到4G,我国主要采取“跟随”策略,利用后发优势,取得了较高的建设效率。但到了5G时期,我们跃升到领跑阶段,很多方面不再有学习对象,而是需要引领技术方向。5G网络建设与运营与4G时期又有较大差异,场景复杂、对技术要求更高。
因此,前期三大电信运营商鉴于对其经营业绩的考虑,更多的倾向于相对保守的建网策略。疫情过后,这样的情况将发生改变。虽然说,短期内,5G建设进程可能将受到上游零件供应商影响有所延迟,但这并不是决定5G建设与商用的主要因素。相反,此次疫情所催生出来的新生需求,所形成的社会与行业的共识,使得运营商的5G商业模式更加清晰,消费侧场景化的流量运营、生产侧物联终端连接以及专用切片网络均能为运营商在流量见顶的困难下,提供新的收入来源。
同时,密集出台的政策鼓励与扶持,包括基站资源、室内频率方面的共建共享政策、电费方面的补贴政策等,将进一步降低其建网成本。需求与成本双双利好的情况下,将在较大程度上打消运营商建网的疑虑,进而驱动5G建设进程的提速。
突然性的疫情,打乱了经济社会运行的节奏,也帮助我们打破了固有思维的束缚。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中,网络连接正在快速的从封闭走向开放。2020年,是5G应用爆发的机遇之年。在新的周期中,“社会共识”甚至比“技术进步”更为关键,相信在全新的消费升级、行业转型、技术整合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诉求下,中国5G发展能够从分歧走向共识,促使整个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研究院”
☆登录数科邦www.shukeb.com,查看1000+最新企业政府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及时把握政策方向。
☆“汇新计划”赋能企业,与企业共度难关,共战疫情。活动期间VIP会员最高减免50%,更有赠送服务时长、8.8折优惠、0元测试、项目全程监管等福利。平台政策扶持点击详情查看,详情>>
2020-02-15 11246
2018-01-03 10422
2021-03-18 7702
2021-08-04 6786
2018-06-01 6595
2019-06-22 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