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以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打造人才竞争优势

以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打造人才竞争优势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2-12-01 1375 0 0

  我国需要着眼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有计划地超前布局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投资重点,以期形成未来最佳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而实现这一宏伟国家战略的战略重点在于“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这是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才分布现状,深刻剖析当前存在的人才分布存在不合理、不均衡、不协调现象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科学论断,从空间维度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指明了发展方向。

 a9d9698b98a62606f738f9359ec52627.jpg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主要包括静态的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也包括由于动态的人才流动和人才开发而形成的协同共生优势、产出效能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不断提升的受教育水平为人才供给提供了基础性优势,但是从我国人才区域分布来看,还有诸多不合理之处。

一、我国人才区域分布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配置失衡。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人才成长环境、人才吸引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掣肘,难以与经济发达地区凭借优越的资源、环境优势而形成的人才“虹吸效应”相抗衡,大量人才“孔雀东南飞”,这种人才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单向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人才结构失衡加大了其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这种“马太效应”的出现也使得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力资本的历史“欠债”而失去或正在失去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失衡,不仅体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珠三角地区之间的非均衡,而且也表现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等我国发达经济区域内部城市间的人才分布不均衡,例如长三角区域的安徽和其他省市相比人才分布较弱,而省内也存在着合肥、芜湖等地人才集聚优势相对突出,其他地区相对较弱的情况,不少区域内部体现出“双城记”或“多城记”等人才发展的马太效应。

  2.城乡之间人才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通过脱贫攻坚战使六千万人稳定脱贫,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但从人才分布的视角来看,由于存在着经济、收入、教育、成长环境等方面的城乡差距,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乡村振兴事业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存在农村地区的低技能劳动者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的差距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教育是人才的基础性支撑力量,借鉴韩国等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充分普及的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助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从传统农业、制造业向高附加价值工作过渡,有助于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3.区域、城市之间的人才协同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首先是各区域和城市有着相应的自身利益,各地人才工作主体分而治之,重点产业存在着较多重合,存在着人才需求重叠和人才恶性竞争等现象,对人才共享和自由流动具有较明显的抑制效应。亟需借鉴全球顶级城市经济圈的经验,以“以邻为友”取代“以邻为壑”的理念,以人才一体化的治理手段,打破人才流动的障碍和藩篱。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真正发挥双循环支点和“龙头”城市的领导力和辐射力,在充分发挥人才全球配置功能的基础上,更好地带动和辐射区域人才发展。要充分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我国主要一体化区域之间的人才协同和高质量自由流动,以点带面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才大市场。

2f8a4007cc2a5896ae491c041401a4ce.jpg

二、形成人才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内在要求

  1.雁阵格局不同层次要实现充分协同并形成最佳合力。党的二十大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空间战略上要实现“3+N”的雁阵发展格局,这意味着我国人才区域的合理布局和协同发展不是“均等”布局,而是要突出不同类型城市和区域的战略定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扮演“雁头”的角色,其任务一方面是做好人才工作“国家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当好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同时作为“雁头”要带动有力,能够对本区域乃至全国的人才工作起到卓越的领导和辐射的功能。N个人才大平台作为“雁翅”要从本区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身平台的独特功能和特色出发,主动对接“雁头”,各展所长,形成“雁翅”齐飞的共振效应,从而通过顶层价值引领、协同机制创新和塑造共同愿景,进一步形成雁阵的最佳合力,真正形成协同共生优势、产出效能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形成我国的人才比较竞争优势。

  2.优化产业资源、教育资源、制度资源实现人才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人才在区域的有序流动与合理布局需要依托产业资源、教育资源、制度资源的投入和优化配置,以形成人才资本投入产出的最优状态和人才分布的优化格局。我国需要着眼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有计划地超前布局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本投资重点,以期形成未来最佳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要优化产业资源、教育资源和制度资源,通过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与良性互动,破除一切影响人才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制度藩篱,从整体上实现我国竞争优势。

e769107c9a49ce061057a701093bdb82.jpg

三、促进我国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1.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城乡人才资源要素均衡化发展。首先,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以产业融合带动人力资源流动以及其他要素的融合,科学精准定位城乡联动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区域特点发展富民产业,为人力资源要素城乡间流动奠定基础。其次,推进新基建项目建设,助推新产业、新元素等在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通过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新就业机会和职业平台,搭建城乡间人才资源要素互通、共享的良性互动的渠道和平台,发挥和利用城市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带动乡村发展,助力乡村产业全面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再次,探索推进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乡村人口职业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搭建乡村劳动力成长通道,提升乡村劳动力水平,同时,鼓励城市优质人力资源下沉乡村,推进城乡间人才发展资源的均衡化,搭建教育、卫生等职业技术人才平台,让人才能够有机会、有路径、有条件去建设乡村。最后,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乡村人力资源服务水平,优化乡村劳动力就业环境,积极探索城乡人力资源发展一体化。

  2.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激发劳动力新活力。从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来看,要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乡镇教育投资,引导人才、资本、科技等要素的城乡间流动,通过城乡科教资源融合提升乡村基础教育水平、发展创新创业活动、孵化新产业新平台,激发乡村经济产业活力。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围绕乡村发展需求落地系列项目、平台、机构,引入医学、法律、社会治理等专业资源,切实解决乡村发展短板问题。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乡村教师的培训支持力度,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通过加强区域之间的教育合作,使优质资源能够得到有效扩散,带动弱势地域的教育质量提高。

  从劳动力发展通道来看,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更高水平教育资源作为支撑。建议拓宽职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提升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贯通的水平,通过导师选拔、理论考核等综合考评的模式招录优秀职校学生进入本科学习,打破职校生发展“天花板”,同时发挥职业院校实训实践优势,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完善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平台建设,结合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需求为已就业劳动者提供深造机会,让劳动者可持续成长,为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深化区域一体化发展,形成人才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当前,各类城市和地区都出台了相关的引才政策措施,引才项目已成为面向国内外招引顶尖人才的重要抓手,虽然各地不断在政策力度、数量和层次上进行升级,但仍然是分而治之的状态,城市和地区间人才需求同质化,国内区域间人才竞争激烈,未形成引才合力,呈现出了人才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和“马太效应”。针对国际人才竞争加剧的形势,区域间应发挥自身产业和人才优势,通过区域一体化形成整体的产才统一部署和规划,从单个点的人才政策或项目逐渐探索形成区域网络型的引才措施,促进人才在区域内部自由流动的同时,在吸引国际人才集聚的时候形成区域协同力和竞争力。从区域内部来看,城市群中心城市具有较强的经济和产业基础,具有更加丰富的人才、资本、教育、科技等要素资源和职业发展机会,建议积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在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大湾区率先探索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和柔性流动,将原有分割的人才市场整合形成富有活力的统一大市场。同时,畅通人才下沉渠道,搭建城乡社区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平台,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大开发,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基层治理,聚焦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社会救助、法律援助、法院检察院助理、农业技术等基层人才紧缺领域,在城乡社区开发岗位,使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过程中成长成才。

  4.消除就业歧视,营造公平的创新创业氛围。从劳动者来看,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影响之下大学生等重点就业群体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的压力,同时一些就业歧视状况也将直接加大就业困难,成为制约劳动者晋升发展的天花板,导致劳动力价值不能充分发挥,甚至引发消极的就业情绪。建议倡导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破除年龄、性别、学历等歧视门槛,加强正面引导宣传,加大对职业技能人才的支持和宣传力度。同时,完善私营企业职工就业保障制度,消除劳动者的择业偏见,宣传积极正面的劳动精神,倡导平等的就业观。从企业层面来看,激发私营企业创新活力,通过税收、租金、补贴、贷款等多种方式为私营科创企业提供保障,完善私营企业科创支持制度,减少和消除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挤出效应,充分带动各类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劳动者创新创业活力。

0da97bfbf25be13b0f5cf89d63dc1f3e.jpeg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