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服务现代化产业发展:人才工作的时代使命

服务现代化产业发展:人才工作的时代使命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3-01-30 753 0 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等一系列的重要战略部署,并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将加强人才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准确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内涵和决策部署,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战略部署的时代背景,全面认识人才工作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时代使命,是当前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要求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新部署新措施新任务新要求。同时,全球产业升级显现的智能化、平台化、高端化、绿色化四大趋势,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要求。

  ——高端化。推动产业链不断向生产高效和价值高端化发展,实现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和高新化转变是构建现代化产业化体系的关键所在。满足高端需求与实现高端供给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低端产品供应过剩,中高端产品供应不足。高端供给成为中国产业体系与发达国家的显著差距。要构建高端高质高新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自贸区、科技城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平台化。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驱动的平台经济发展迅猛,由平台衍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正在重塑产业格局。“制造链+平台化”双模式深度融合已成为制造业发展战略新模式。在平台之上,企业和企业之间会达成更多联接与合作,促成生态合作伙伴和自身形成更稳定的互动与合作关系,并不断叠加、融合,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合,进而实现价值循环。产业平台化,可实现产业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有效降低数字化转型难度。

  ——智能化。智能化逐渐代替自动化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不断深化融合,传统制造业正在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与2012年相比,分别提高了30.7和25.9个百分点。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已经过初级阶段,正在向中高级阶段迈进。随着工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产品、机器、数据等实现互联互通和综合集成,促进设备运行、车间配送、企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全生产过程变得更加精准协同。同时,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为制造业带来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复杂不确定性,也为社会生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

  ——绿色化。绿色化是绿色发展的升华。产业结构绿色化是审时度势、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顺势而为和主动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抛弃了轻视自然、支配自然、破坏自然的现代化模式,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未来,必将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努力在动态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c7819e7364f0be3b67191a125972b15e.jpg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人才需求和短板

  党的二十大报突出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但目前人才工作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现代化产业体系急需大量数字化人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39.8%。数字经济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急需一大批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具备数字化知识结构和数字化动手能力的人才。然而,当前各个行业普遍存在数字化人才缺口,包含数字化管理人才、数字化应用人才、数字化技术人才三个层次。相关研究显示,在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中,制造业数字化管理人才、应用人才、技术人才等“数字工匠”需求总量和缺口都位居榜首。

  ——现代化产业体系急需大量“工匠”人才。在制造业加速迈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人才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增大。我国技能人才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即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绝活绝技”出现断档。从人才结构来看,行业变革对人才结构提出新要求,新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技能人才招募难。从行业吸引力看,行业人才吸引弱,产业工人净流出,高技能人才和新技术人才招引难。第三产业零工经济的兴起、人口红利的消退都挤压了以往制造业生产员工的储备。

  ——现代化产业体系急需高端领军人才。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需要大量高端人才。在关键人才上,高端复合技术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留任难。此外,对员工的激励机制不到位,企业提供的支持条件不够,也容易导致优秀人才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

  ——现代化产业体系急需人才工作升级。吸引和招聘人才是不少企业人力资源过去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对内部人员培养发展和体系化建设的关注度偏弱,软硬结合的人才梯队打造不足。人才工作要更好服务现代化产业发展,必然需要提高人才管理服务意识,改进人才管理服务手段。

d500e06079ed2e8eca15792f1a79e547.jpg


强化人才工作使命的几点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任务,例如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等等。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趋势,不断强化“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和精准对接,突出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打造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生态体系。

  ——完善战略科学家、领军科学家发现与培养机制。坚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扩展战略科学家的发现、识别渠道。试点各类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造宽松的创新氛围。通过建设多元高水平研发平台,让战略科学家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担纲领衔,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探索构建战略性科技人才的发现与有效识别机制,产生良性循环的人才聚集效应。

  ——全面优化培育战略人才力量机制。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夯实人才基础,整合高校基础研究优势特色,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组建大团队、培育大项目、建设大平台,力争在关键领域产生原始创新重大突破。提升自然科学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探索科学家苗子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大力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坚持青年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并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后备军。构建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支持省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青年人才,让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打造人才成长梯队。做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基数,以培养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以及卓越工程师为基础,让各类人才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89454b2ce95e4dd9065a936446c53b09.jpg


  ——着眼才尽其用和拴心留人,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使用机制。尊重科学家创造性,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推行重大科技专项和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做到权责明晰,提升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允许科学家基于专业判断的多元意见,保护建议的独立性。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为人才提供平台建设、科研项目、资助资金、岗位绩效、生活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包”支持,全力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突出实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破除“四唯”倾向,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积极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