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走进位于深圳市罗湖区的渔民村,一个现代化花园小区映入眼帘:12栋住宅整齐划一,环境优美,设施丰富,家门口就有幼儿园和老人照料中心,十分便利。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公园、村史馆正在改造施工,面貌将焕然一新。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这些地方都是泥塘,我们哪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79岁的老村长邓志标感慨万千。
40年来,深圳创造了世界瞩目的发展奇迹。走在改革前沿的渔民村,也诞生了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全国首批社区股份公司、深圳首批农村城市化改造样板、深圳股份公司改革试点。
未来,渔民村将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0版本”,实现431个政务事项通办通取,并打造5G智慧示范社区。
从以船为家到住进花园小区
“以前的日子真是苦。我们一家6口人挤在2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周围都是田埂,连一条平坦的路都没有。”邓志标说,渔民村人最早是从东莞漂流过来的渔民,“一家一船”,飘零海上。上岸后,村民住草棚,靠养鱼糊口。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开始大规模建设。渔民村人买下4辆泥头车,成立了运输队,为工地运送泥沙,攒下了“第一桶金”。后来,村里还引进加工厂,开办酒楼。
居民渐渐富起来,渔民村成了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1981年,村里投资70万元,建设了33栋米色小洋楼。1992年,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应运而生,渔民村人完成了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
由于租金利益的诱惑,加上规划不足,90年代末,有村民顶风抢建违建,把小洋楼盖成了“握手楼”。栋与栋之间紧身贴面,寸土不让。村里最宽的街巷不足4米。
如今已40岁的邓国华青少年时期就生活在这些“握手楼”中间,他回忆:“脏乱差,大家都过得不舒服,但是没办法,很多人舍不得那些租金。”
2001年,渔民村改造拉开了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序幕。三年后,拥有12栋高层住宅的现代化花园式小区落成。村民每户以70元/平方米的价格委托村里物业公司统一出租房屋,年底还有分红。
2014年,渔民村又被深圳列入了股份公司改革试点。在党组织的带动下,党员主动让利,起了示范带头作用。2016年,股权改革方案终于通过。此后,村集体与开发商共同开发楼盘,村民分红收入翻了几番。
如今,渔民村每户居民年租金收入平均在60万元以上,房屋出租率连续多年保持100%,连续8年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股份公司资产比刚成立时增长了20多倍。
从物质小康到精神小康
“渔民村已经在生活上实现了‘物质小康’,接下来要实现‘精神小康’。”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颂球说。今年,深圳市罗湖区委、区政府启动了渔民村先行示范建设工作。
现在,渔民村社区党委每月召开社区治理综合分析会,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两新组织党组织、街道各部门、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小区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民代表等成员参加。
“人大代表、党代表、小区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等力量被整合起来,建立起基层治理社区共建共治闭环模式。”渔邨社区党委书记李竞说。
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通过民生微实事等各类平台,社区居民可以自己提项目、评项目,最后由政府来买单实施。
“我们都会参与投票,投票结果都是社区公布出来,少数服从多数。投票之后,这些项目‘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有居民表示。“自助图书机不断更新换代,满足了我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老人们每天唱歌、打牌、跳舞,活动丰富极了。”邓国华说。
不久后,渔民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0版本”即将落成。在党群服务中心,431个政务事项通办通取,形成十分钟“政务服务圈”;同时增加自助终端,深化自助服务,24小时“不打烊”。
社康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等都将迁移至此,各类民生需求可以“一站式”解决。
未来,渔民村还计划打造5G智慧示范社区,实现5G等网络深度覆盖,统一管理人、车、卡、证、房屋等信息,并利用大数据针对高危的消防风险点和消防态势进行事前预测。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245
2018-01-03 10421
2021-03-18 7701
2021-08-04 6786
2018-06-01 6595
2019-06-22 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