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人才等关键词,是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针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代表委员们提出了哪些建议?一起来看——
推动女性参与科技创新,重视女性科技人才成长
—袁亚湘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
女性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支关键性力量。充分挖掘女性参与科技创新的潜力、激发女性科技人才成长活力,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女性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参与度严重不足,建议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实施执行中,提高科技领域“性别平等”意识,以适当政策“倾斜性”激发女性科技人才创造力,助推女性人才投身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队伍。)
具体来说,建议进一步推进配额制。在各级学术委员会、项目及人才称号评审组等科技决策单元中,规定女性科技人才的最低占比。
政策方面,增加职称晋升、项目评审、奖励等各方面对女性的支持比例。对有年龄限制的各类人才计划和项目对女性适当放宽。提高女性在科技创新中的参与度,不仅要支持杰出的女性科技工作者,而且要更多支持目前正处于科技攻坚阶段的广大女性工作者。
建立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解决女性上升空间存在的“玻璃天花板”问题;制定激励女性科学家承担高层次和重大类型项目负责人的优惠政策,支持和培养更多高层次女性科技人才及后备团队;积极推荐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海内外科技组织中任职。
优化完善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体制环境,设立性别平等政策研究机构,研究并开发反映女性科技人才群体发展的数据指标。
加强我国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培养
—于春水
(全国政协委员,
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
当代医学技术创新需要既掌握医学知识又具备技术研发能力的高端医学技术人才,然而我国高端医学技术人才极为短缺,整体医学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基于医学新技术研发的高端医疗装备严重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普遍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高端医学技术人才的自主培养。
目前,我们国家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缺少引领性政策,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支撑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培养,产学研用脱节不利于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培养。因此建议加快对我国高端医学技术人才进行培养。希望教育部制订“医学技术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通过政策引领,鼓励更多有条件的高校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在条件成熟时,推出“未来医学技术学院”或“高水平医学技术学院”建设计划,鼓励高校、研究院所、医院和相关企业联合申报,整合优秀师资和优质资源,形成产学研用贯通融合的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进一步丰富医学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类型,为有条件的高校增设学术型硕士和学术型博士,以更好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在医学新技术研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高端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相关的研讨会议并设立相关的研究课题,全面深入探讨高水平医学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
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前沿技术研发工程
—齐向东
(全国政协委员,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
为培养更多关键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我建议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前沿技术研发工程,来培养关键领域的创新人才。
关键领域的创新人才都是从重大工程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比如,我国通过两弹一星工程,培养了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目前,我国要解决“卡脖子”难题,也需要结合重大技术研发工程来培养人才。
重大前沿技术研发工程需要围绕龙头企业来开展。龙头企业中有很多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资金、人才等优势。以奇安信为例,我们利用承担北京冬奥网络安全保卫这个大工程,培养了一批网络安全顶尖创新人才。所以,建议出台具体政策,鼓励龙头企业投资重大技术研发工程,加快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加大对欠发达省份,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张光奇
(全国政协委员,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近年来,贵州省已初步构建相关产业链和创新链。但对比国内农业先进省份和周边省区市,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发展还存在农业科技经费投入较低、高水平创新平台不足等问题。
因此建议加大对贵州等欠发达省份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的分配上充分考虑欠发达省份,对农业科技资源底子薄弱、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起点较低的省份,给予较高的调节系数。国家层面加强对贵州等欠发达省份在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轻简化和精品化种养殖、山地农机农艺融合、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基础性、长期性和公益性农业科技研发活动进行重点支持。在引导资金的绩效评价方面应充分考虑地区农业发展差异,在初始阶段,予以一定周期的培育扶持,对山区农业省份在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应予以照顾。
加强技能应用人才培育,解决企业用人结构矛盾
—张天任
(全国人大代表,
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
当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粘聚性不够、融合度不高,有的甚至两张皮,各吹各打,互相“脱节”等问题。
为此,建议优化高职专业结构,服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全国高职院校要丰富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目标和内涵,针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和离散化问题,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持续优化学科专业体系。重点瞄准各地优先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主动培育和增设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加快布局、提质培优,培育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推进技能强国建设工程,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国家要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支持,特别是对龙头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和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经费的共担机制,落实政府购买技能人才培养成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破除人才顶层设计“碎片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要构建科学系统的人才顶层设计,建立人才库。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245
2018-01-03 10421
2021-03-18 7701
2021-08-04 6786
2018-06-01 6595
2019-06-22 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