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专访 > 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的风口

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的风口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0-05-07 1854 0 0

数字世界扑面而来,发展蝶变就在瞬间。

受疫情影响,农产品直播再度站在了风口。特色农产品、乡村民宿住房券等带着农村地域文化的产品,被各大主播带上直播平台,为人所熟知。

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兴起,乡村产业结构和农民生活方式都在跟城市紧密交融。

而5G时代的到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通”向更高更远的未来。更多农村百姓期盼吹来更多数字化发展的新机遇,让他们在知数字、懂数字、用数字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踏上加速致富的幸福之路。

数字乡村,离不开电商赋能

近日,余姚鹿亭乡推出疗休养优惠方案和精品路线。游客可以体验赏花、品茶、住宿,购买番薯粉丝等农产品,不少网友积极响应。

郑亚凤是鹿亭乡中村村的村民,家里种了几十亩番薯。“往年每到收获季节,看着成堆的番薯,总让人发愁,晒的番薯枣子没人要,加工的番薯粉丝、番薯淀粉无人买,这两年的情况完全不同了。”郑亚凤感慨,现在有了“农合联”,再多的粉丝也能卖得掉。你只要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在“农合联”开发的“美丽四明山”平台下单,马上给你送货到家。

如何通过互联网来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出去,让农产品进入产、供、销良性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2018年10月,为进一步解决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碰到“天花板”等问题,鹿亭乡在中村村创新搭建村级服务社,构建为农服务“一站式”平台。鹿亭乡“农合联”中村服务社就是在那时候成立的。余姚市“农合联”打造的“美丽四明山”智慧农旅综合服务平台,在推进农特产品销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林倩倩是“农合联”中村服务社的联创客。“刚开始村民不了解‘农合联’平台,我们要挨家挨户去宣传。现在村民都主动把加工好的番薯粉丝、番薯淀粉、番薯枣子送过来。”她说,以前靠个人外出销售,范围不过余姚,像番薯粉丝往年价格在20元/斤至25元/斤,现在通过“农合联”的“美丽四明山”电商平台销售,不仅范围扩展到全国,番薯粉丝的价格至少翻了一番。

“数字乡村”,帮助更多“山货”出山。“农合联”中村服务社不仅出售番薯制品,还有中村出产的其他农特产品,比如笋干、土鸡、鸡蛋、有机大米等。为了方便消费者购买,村里引进顺丰快递公司,消费者一键下单,快递公司现场取货,真正实现了山货进城。

直播卖货等新营销形式,也被村民所认可。去年10月,有600多万粉丝的抖音网红房琪kiki在中村录播番薯粉丝,得到17.4万点赞、6000个评论。《至味人间·鹿亭番薯粉丝》宣传片更是登上学习强国。

紧跟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村告别落后闭塞,一跃成为“网红村”,谱写出“山乡巨变”新篇章。

站在数字化浪潮的风口,小山村也能拥抱大世界。

从去年下半年起,中村谋划筹备智慧旅游项目,再次利用数字化手段,建设了AI人工智能停车场管理系统、虚拟旅游VR全景导览系统、智慧旅游LED信息发布系统、数字智慧视频监控系统,以及负氧离子、云海指数发布系统。游客来到中村,停车实现智能化,景点扫码自动讲解,想看云海,早早地通过手机查询便知。预计今年上半年,该项目可正式投用。

“咱们的小家电,一定会越卖越好。”这是在慈溪崇寿镇傅家路村的E电商产业园里工作近十年的孟兴锋对“电商+家电”产业的美好憧憬和希冀。

“慈溪是与广东顺德、山东青岛齐名的我国三大家电生产基地,生产的油汀、熨斗、打火机、吹风机等小家电在国内有着较高的市场占有率。2009年之后,有着敏锐市场嗅觉的慈溪人在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中看到了蕴藏的商机。”崇寿E+电商产业园负责人徐旭江说。

傅家路村利用村集体用房,为当地的打火机、熨斗、油汀等企业搭建集电商仓储、供货平台、电商培训、物流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建成慈溪首个村级电商集聚区。“依托电商集聚区,村里的打火机生产和网上销售实现了无缝对接。”一家打火机生产企业负责人说。

近年来,傅家路村依托小家电等块状产业优势,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整合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等产业链资源,借助产业园区、第三方平台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创业、创收难题。“互联网电商对附近的企业形成了有力支撑,不少年轻人也回乡创业,激活了一方经济。”傅家路村党总支书记陈沸沸信心满满地说。

优质项目带动打造智慧农业 

数字农业,让种地科技感强起来

“你看我们现在就可以从屏幕上直接看到每块田的灌溉情况,旁边还有具体的水位……”走进海曙前虞村的数字农业项目数据中心,操作员林佳伟正专心致志地观察着大屏幕上的各项数据。

透过大屏幕,可以清晰直观地知道目前园区内的土壤温度、灌溉时间、病虫害情况等,实时监控园区内水稻的生长情况。“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实现水稻种植从耕田、播种、施肥、收割再到烘干的数字一体化,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这是过去人工种田无法想象的。”林佳伟不禁感叹道。

林佳伟所在的数据中心是海曙区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该项目总投资2572万元,建设总面积达10900亩。

这正是海曙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着力建设“数字乡村”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海曙区以古林镇蜃蛟片区为典型,在发展农村数字农业、推进乡村信息化转型、繁荣乡村文化上展现着海曙特色。

2018年,海曙区以大田种植数字农业项目为突破口,以古林镇三个古村蜃蛟村、前虞村、茂新村为核心,同时结合周边村庄的农业基础、交通基础和历史文化基础,开始着力打造乡村综合体之一的“智农茂新”园区。

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就是这个园区的主体。该项目围绕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转变的发展思路,以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为核心建设内容,将农机、农情、灌溉等设备与新型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驾驶等应用技术紧密结合。

笔者看到,数据中心搭建的大沙盘、模拟拖拉机、大屏监控等,不仅清晰地呈现了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的整体,通过监控实现对种植情况的实时跟进,还有3D、VR等现代科学技术可以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我们也将以这个数字农业项目为基础,串联辐射更多的综合体项目。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深度融合应用,不仅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也要实现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数字化,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海曙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慈溪麦冬”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也是傅家路传统道地中药材,傅家路村的村民钟建良是远近闻名的慈溪“浙麦冬”种植大户,种植面积有200多亩,在“浙麦冬”生产主体中规模处于领先。从事农业生产近30年的钟建良,在这几年明显感到种麦冬有了很强的“科技感”。他说:“过去种植麦冬以人力为主,很辛苦。2017年在麦冬采收中首次尝试引进机械化设备,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提高了采收效率。现在种植麦冬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播种、育苗、施肥等都实现智能化管理,还用上了物联网和无人机。政府出台了各类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使用数字化设施设备,现在种麦冬更加方便,成本也更省了,咱们种植户积极性高了,收入也增长了。”

近年来,慈溪市加快打造“数字乡村”新高地,坚持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农业“机器换人”不断提速,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如慈溪市开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通过扫二维码可以实现生产、收购、贮藏、运输等全环节的“智慧监管”,农户可以通过扫码及时准确掌握监管对象基本信息、执法检查、检测交易等内容,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码”上见。

同时,该市还积极推广云上监测、智能识别、自动控制、机器人等设施,在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应用,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数字化农场。

让乡村共享数字红利

数字乡村,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

随着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如何让乡村共享数字红利,成为一个新的命题。

东临梅竹路,北靠北环东路,过了常洪隧道一路向北,就到了江北区甬江街道外漕村。该村曾是宁波近郊的贫困村,如今外漕村搭上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快车,一改旧貌。

以数字为媒,外漕村正全面布局以田园综合体达人村为核心的产业集群,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施城乡融合治理,有效监管村级集体资产,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江北特色的近郊乡村振兴新样板。

在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过程中,外漕村顺应数字化、“互联网+”的大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创新性地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汇集在“一张图”上,实现农村集体产权数字化管理。

要改革,先得摸清家底。外漕村引入地理信息技术,将村级所有清产核资后的不动产、资源以“一物一码”的方式统一纳入监管系统,形成一村一图、分析云图、三资监管、阳光公开等应用板块,使集体资产信息一览无余、一表清晰、一图明了,消除了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盲区,实现了对村级各类资产的集成管理。

“点开这张图,所有登记的资产信息可一键查询,数据库的要素有20多项,这些资产位置在哪里、经营状况怎么样,都一目了然。”外漕村村监会主任张国芬说,这样就可以消除农村集体资产监管盲区,实现对村级各类资产的集成管理。据悉,该平台还设定预警功能,对于长期闲置资产、租金收缴不及时资产、合同到期资产、租金价格异常资产等实时预警,及时提醒管理层,彻底改变了以往被动管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监管效率。

用数字推动创新应用,提升乡村精细治理,这是余姚中村给出的答案。

郑夏芬是中村村的村民,她还有一个头衔,那就是中村村的网格长。网格长是余姚创新推出的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中的基层管理人员。

2016年12月,鹿亭乡党委、政府建立了乡综合信息指挥平台,将12个建制村,按区域划分成46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长,实现一格一长,同时开通覆盖所有网格长、网格管理员、综合信息指挥室工作人员、各职能办主任的“E宁波”手机终端80个,配齐移动设备80部。每名网格长通过移动终端实时上报巡查记录,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各类信息、第一时间稳妥处理不稳定因素、第一时间回应民生诉求。

除了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中村村还通过“四屏联动”,即通过电视屏、电脑屏、触摸屏、手机屏,将涉及党务、村务、“三资”、便民服务、权力清单5大类95个事项定期或即时公开。

如果说“一张网”是管人,那么“四屏联动”则是晒权。

这些年,中村的网络建设越来越完善,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通到每家每户,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为“四屏联动”构建起了扎实的网络基础。

借力大数据,消弭城乡“鸿沟”,乡村发展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一个个数字治理应用出现在中村。卓有成效的“数字乡村”建设经验说明,政府、社会力量、基层组织、村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打造共建、共享、共赢的分工协作机制,更能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乡村治理数字化建设工程,实现乡村村务、政务、党务等信息与服务的在线化,提高村民参与度,有效实现法治、自治、德治‘三治’的有效融合,更好地促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鹿亭乡党委书记陈晓珍说。

本文来源于“宁波日报”


标签: 数字乡村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