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苏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对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作出部署。如何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创新创业竞相奔腾?13个设区市主要领导在《新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交流各市在学习贯彻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厚植“人才沃土”方面的思路举措和发展规划。
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
打造全国重要人才高地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韩立明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对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作出部署。南京拥有53所普通高校、97名两院院士、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人才引领发展的优势得天独厚、责任尤为重大。我们将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委赋予南京的人才定位,全面建设高水平人才平台,打造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在人才强省建设中当好“头雁”、走在前列。
一体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实质性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加快建设未来网络、信息高铁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紫金山实验室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积极打造麒麟科技城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以一流科创平台培育集聚创新担纲领衔人才。健全与驻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共引共育共享机制,大力引进科技顶尖人才和高层次研究人才。围绕新兴产业集群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造就具有前沿引领力、资源集聚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联合培养、接续培养,壮大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提升“巷港湾园”载体功能,更大力度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统筹推进产业、城市和人才融合发展。坚持以实体经济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走好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制造强市之路。激活企业创新主动能,紧扣“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编制人才图谱,支持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人才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发挥数字经济推动力,全力争取国家算力网综合调度试验场项目落户,创成国际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城市,大力集聚软件信息人才,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拓宽成果转化新渠道,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平台化、工程化发展,打造一批行业示范应用场景,实现“产学研用”紧密对接。
协同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分类实施紫金山英才“高峰”“先锋”“宁聚”“菁英”计划,打造具备显著比较优势的引才育才体系。支持在宁高校加快一流大学建设,协同打造具有高水平学科基础的大学创新港,集聚高校优势学科、研发平台和科技企业。拓宽海外引才渠道,探索飞地研发、离岸孵化等柔性模式,全面融入全球创新人才网络。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让更多人才在南京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不断深化科技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发挥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效应,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支持用人主体“当好主角”,赋予重大创新平台、科技领军企业等人才举荐权,鼓励用人主体柔性引才用才。推动人才使用“放开手脚”,不将人才“帽子”与项目评审等简单挂钩,建立资金管理“负面清单”制度,“非禁即可”保障人才创新创造。突出人才评价“实绩标准”,健全以实效和贡献等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以风投注资、企业举荐等为依据的市场化评价方式。坚持人才服务“个性精准”,优化“人才一件事”政务服务,推动“紫金山英才卡”提质扩面,强化人才安居、子女教育等精准服务,加快把南京打造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努力争创国家级人才平台
积极为人才强省作出苏州贡献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 曹路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出了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对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苏州将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始终把人才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我们将以更加鲜明的城市气质塑造人才成就梦想的大舞台。始终坚持国家大局需要在哪里,就把人才汇聚到哪里。紧紧围绕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布局,省委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的目标,切实将苏州建设成为全国全省人才雁阵格局的重要支点。更好发挥苏州现代产业优势,持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形成数字经济时代产业的创新集群,不断开拓人才施展抱负、大展作为的空间。加快建设高品质“苏式生活”,以更精细的城市管理、更优质的宜居环境、更便利的生活配套、更优雅的文化气质,增强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城市魅力,努力使在苏州创业成为广大人才的向往和追求,让在苏州生活成为广大人才的幸福和美好。
我们将以更加广阔的格局视野形成人才竞相涌现的好局面。始终坚持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未来。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围绕战略科学家、行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师、大学生和技能人才,精准布局、分类施策。集中力量建设姑苏实验室等重大科创载体,启动实施“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进一步构筑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办好“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用好中新、中日、中德及两岸合作等开放平台,依托“冷泉港亚洲”等高端平台,持续拓展国际化引才渠道,不断扩大招才引智的“朋友圈”。全面深化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发挥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中科院纳米所等高校院所作用,深入推进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以更广阔的胸怀、更开放的姿态、更饱满的热情,培育更多引领发展的“金凤凰”。
我们将以更加科学的制度机制打造人才价值发挥的新高地。始终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制度机制的有效突破,推动更多“千里马”在创新创业赛场上竞相奔腾。更加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多主体协同配合的创新联合体,围绕基础科研、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等重点,推动项目、技术、资本等要素精准对接,高效支撑人才成长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评价作用,聚焦先进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重点产业人才“苏州标准”,更好完善以品德、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强化正向激励作用,对标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积极探索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大力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度,不论资历、不设门槛,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潜能,不断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格局,迎来“春色满园”的美好图景。
构筑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
为江苏现代化建设贡献无锡力量
无锡市委书记 杜小刚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描绘了江苏履行三大光荣使命、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引领性目标、开创性思路、变革性抓手。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全面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依托,完善全区域全链条全周期人才工作体系,集聚人才资源最大增量,释放人才使用最大效能,发挥人才治理最大潜力,为江苏履行三大光荣使命、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贡献无锡智慧力量。
以最优环境“强磁场”广聚天下英才。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升级“太湖人才计划”,着力构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人才发展环境。探索建立接轨国际规则的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等制度,发挥PNP、欧创中心等平台作用,引进全球头部人力资源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抓住海外人才回流窗口期,加快集聚一批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无难事、悉心办”最优营商环境,精准绘制人才图谱,培育发展人才工作集团,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奖补政策体系,不断提高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融合度。实施《无锡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完善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工作制度,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大力推进个人破产立法试点,营造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以产业强市“强引擎”深化产才融合。紧扣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关键,全方位引进培养发展急需的优秀人才。围绕“高精尖缺”和“卡脖子”领域,“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引进全球顶尖战略科学家,清单式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引育急需紧缺型专业技术骨干,深化与全国12所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合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人才培养。实施行业高端人才引育工程,引育金融、教育、卫生、律师、文旅等领域专业人才,集聚数字创客、电竞人才等新兴产业人才。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一所一策”充分挖掘在锡国家院所的科研“富矿”,健全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更好发挥企业承载创新人才主体作用。
以科创平台“强支撑”构筑创新高地。充分发挥无锡区位、产业、宜居等优势,特别是利用无锡山水俱佳的独特资源禀赋,规划建设成就梦想的科创空间。着力打造以太湖湾科创带建设为核心,以梁溪科技城、霞客湾科学城等为支撑的“一带多点”协同创新格局,多形式布局市外孵化器、域外创新中心等科创飞地,建设一批国际科创社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等,构建多元集合的创新生态圈。全力支持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强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等创新平台内涵建设,大力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提升计划。加强科创平台的创新生态链构建,扩大风险投资、天使资本等规模,推进无锡人才金融港建设,完善“拨、投、贷、保、险”联动的人才金融服务体系。高标准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更好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贴心服务,让无锡成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追梦圆梦之地。
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常州市委书记 陈金虎
常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按照省委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奋力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加快打造全国青年创新创业最向往的城市。
一、突出人才引领,放大战略格局。把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支撑,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瞄准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目标,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以交通中轴、创新中轴、产业中轴、生态中轴、文旅中轴为主要特征的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高标准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始终坚持人才发展和产业提升相互融合,接续推进“新人才长征”,坚持不懈开展“名城名校合作行、创新创业赢未来”活动,“十四五”时期集聚各类人才5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超185万人。
二、突出青年友好,打响城市品牌。大力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实施立体化、全景式的“青年留常”计划,集中优势力量,着力解决人才人口集聚中的瓶颈问题,加速人才引进和人口集聚。加快建设长三角青年创新创业港,配置国际社区、国际教育、国际医院等资源,营造与上海、杭州、深圳“无差别”的宜居宜业环境。大力推进“青春留常”计划,建设人才公寓10万套、创客空间100万平方米,“非申即享”实施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人才公寓3年“免费”入住,青年驿站3个月免租,为年轻人来常州创新创业打造一个温暖的家。
三、突出原始创新,加力“高精尖缺”。发挥常州制造业基础扎实、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质量推动产才融合。瞄准顶尖发力,推行更大力度、更为精准、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对创新创业的团队,实打实掏出真金白银,最高给予1亿元重奖,大力引进能为常州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关键突破的战略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卓越工程师。建强平台载体,建设“两湖”创新区,优先支持中以常州创新园、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在智能装备、动力电池、石墨烯、碳纤维、太阳能光伏等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在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两张网”领域,打造行业级平台。壮大创新主体,实施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计划”,发挥 200多家隐形冠军的产业优势,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由2497家增加到8000家,上市企业突破150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达到50家。
四、突出生态优化,强化环境兴才。把人才环境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努力创造高品质的人才服务,紧贴人才需求,切实为优秀人才提供租房购房、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服务,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设立400亿元科创资金,签约一批重大基金合作项目,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形成2000亿元创新投入,支持投资机构赋能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产业创新注入金融活水,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让更多创新创业人才在常州奋斗出彩。坚持用户思维,注重客户体验,大力营造审批环节少、办事速度快、创业成本低、服务质量好、办事不求人的一流营商环境,让人才创业无扰、创新无忧、创造无憾,全力打造“‘常’爱人才、‘州’到服务”品牌。
产才融合擦亮“福地名城”新名片
镇江市委书记 马明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真正把江苏建设成与“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这一光荣使命相匹配支撑的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充分体现了省委从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
人才与产业紧密相连,做好镇江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走产才融合之路,大力建设人才友好型、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让各层次人才选择平台到镇江、创新创业在镇江、成就事业留镇江,为产业强市积蓄强劲动能,把“创新创业福地、山水花园名城”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一是“高”处着眼抓融合,先布局人才“地图”,再构建产业“版图”,发挥人才“牵引”作用,让人才为产业“领跑”。2016年以来,镇江市在全省率先推出并落地顶尖人才计划,给予每个入选项目1000万元资金资助,以高层次人才带动高质量项目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1.6亿元支持顶尖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带动企业投入93.6亿元,新增上市公司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53家。面向“十四五”,2021年我们启动了人才“镇兴”行动,力争五年内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600人。2021年成功入选省“双创人才”24人、“双创团队”1个(3人),较上年增长170%。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力度,以创新人才的集聚带动创业活力的迸发,加快实现镇江产业格局向更新、更优、更绿方面转型。
二是“实”字为要抓融合,实打实培育高质量项目,通过做强产业“归宿”吸引人才“归属”,让人才为产业“助跑”。“十四五”期间,我们提出大专以上学历基础人才净增10万人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项目、靠产业。镇江将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重大机遇叠加“红利”,深度对接 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G312产业创新走廊等战略布局,重点打造宁句合作示范区、官塘创新社区、镇江高校园区等科创载体,在主动拥抱区域融合发展中实现共建共享、“左右逢源”。紧紧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八大产业链条”,提供精准人才服务,绘就人才需求供给“两张地图”,积极“猎”才、科学“引”才,在相关高校和重点企业设立人才工作站,与专业化、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满足企业个性化引才需求,延揽更多“千里马”各尽其才、竞相奔腾。
三是“厚”植土壤抓融合,打造更优人才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以政策力度、城市温度提升产才融合深度,让人才与产业“并跑”。2021年初,镇江升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任“双组长”,打造人才工作体系“2.0版”,给予人才真金白银的支持,健康体检、健身休闲、父母养老、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各方面保障一应俱全,创设“人才政策一本通”“镇江人才码”“人才服务专窗”,让政策更透明,让办事“畅通无阻”。下一步,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会议精神,我们将继续升级推出“3.0版”,持续放大“人聚镇江,才享荣光”的名片效应,着力推出招才引智“镇江日”“金山英才”创新周两个“拳头”工作品牌,通过提升载体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构筑引才育才“强磁场”“好生态”,让镇江进一步成为各方人才知晓并公认的“一座有灵气、有温度、有活力、有故事、有前途的城市”。
奋力建设人才向往、人才荟萃的“好地方”
扬州市委书记 张宝娟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省委书记吴政隆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力建设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创新创业竞相奔腾。扬州作为宁镇扬的重要节点城市,将抢抓长三角和宁镇扬一体化战略机遇,紧扣放大“追梦来扬、‘州’到爱才”的品牌效应,聚力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人才创业的“梦工厂”、人才扎根的“新家园”,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聚力搭建“产才融合”的人才发展平台。围绕建设产业科创名城,做大做强“323+1”现代产业集群,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出台《关于提升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加强“产业科创名城”人才支撑的 15条举措》(“人才新政15条”),修订《天使梦想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制定《扬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提升完善扬州人才政策3.0版本,推动人才政策向重点产业集聚、人才资源向平台载体倾斜、人才力量向基层一线流动,让人才政策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更加贴近企业需要。持续推进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管理运营,积极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新产业全链条。系统构建科技镇长团“点—线—面”工作机制,进一步发挥“团+组”“三长联动”“院团会”“云平台”四项制度和“团室共建”“揭榜挂帅”的品牌效应。“十四五”期间新引进和培育科技领军人才不少于1000名、领军型企业家不少于500名、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才不少于200名,全面提升扬州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产业竞争力。
聚力优化“近悦远来”的人才政策环境。以打造“长三角”人才雁阵格局重要战略支点为目标,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健全完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的政策体系,让各路人才在推动“好地方”扬州建设发展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力实施“绿扬金凤”计划和英才培育计划,设立亿元天使(人才)专项资金、千万元规模天使梦想基金,全面落实“周转池”“双落户”以及顶尖人才“政策包”、在扬高校“留才奖”等人才政策,加快构建人才向扬州集聚的“强磁场”。加快规划建设G328科创人才走廊,全力采用“一县一产业”模式赴人才资源富集、产业匹配度高的地区开展“双招双引”活动,每年聘请“人才发展顾问”“引才荐才大使”“高校院所服务专员”100名,每年拜访大学大院大所100家,持续实施青年大学生“百千万”行动计划,力争每年新增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2万人以上。
聚力完善“宜业宜居”的人才服务体系。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并重,努力以最好的服务集聚人才,以最优的环境吸引人才,以最大的诚意留住人才。每年提供不少于1万套人才公寓,集成打造融合社交、生活和创新创业服务等元素为一体的人才工作生活场景。进一步深挖扬州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放大“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效应,深化“追梦来扬、‘州’到爱才”人才 IP,以“养眼”风景、“养身”美食、“养心”环境集聚更多人气、才气。加快建设“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建设“扬州人才码”,推动人才服务事项“码上办”,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努力将扬州打造成为人才荟萃之城,以人才的集聚为建设“好地方”增添发展能量。
深化“‘泰’爱才·最‘州’到”品牌建设
加快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
泰州市委书记 朱立凡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对全面开启人才强省建设新征程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遵循。泰州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产才融合发展,以打造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转型提级两大行动为抓手,以制度和政策创新为保障,引育用一体推进,高质量做好人才工作。
一、在产业更具吸引力上下功夫,努力为各类英才搭建创新创业舞台。强化“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紧扣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实际,全面提升人才供给质量,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一是更大力度培育特色产业。紧紧依托汽车、船舶等领域的“链主”企业,化工、太阳能光伏、疫苗等领域的“链核”企业,药品生产研发外包等领域的“链源”企业,加大顶尖人才顶级支持、紧缺人才优先引进力度,加快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二是更大力度打造高能级平台。深化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组建科创集团,设立科创基金,推进长三角国创中心泰州分中心、科创中心、离岸创新中心等三大中心建设,吸引和集聚在外能人、离泰求学和在泰上学的大学生、与泰州有合作关系的专家教授、在泰企业的研发队伍等创新人才“新四军”,让他们在泰各展所长。三是更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深入开展“三比一提升”(比质量规模、比推进效率、比产出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行动,强化双招双引,加强招才引智考核,以高效益项目集聚高层次人才、推动产业高层次发展。
二、在品牌更有感知度上见实效,努力为各类英才提供周全周到的服务。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才,从子女入学、医疗住房保障、文化服务等方面入手,致力打造“‘泰’爱才·最‘州’到”人才工作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将深化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一是强化政策集成。着眼于更加积极、开放、有效,对各类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取消不合时宜的政策,调整易钻空子的政策,强化效力较高的政策,真正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强化智慧服务。升级“凤城英才卡”服务功能,加强人才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借助大数据实现政策主动找人、精准服务到人,让人才不跑腿、数据多跑路。三是强化礼敬氛围。放大“8·12凤城英才日”效应,坚持领导结对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持续开展生物医药“一赛两会”、凤城英才创新创业周等活动,营造爱才惜才浓厚氛围,不断增强人才留泰的“黏性”。
三、在城市更富年轻态上求突破,努力为各类英才创造宜居宜业的环境。泰州既是江苏最年轻的设区市,也是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城市。我们将不断完善功能、塑造特色,持续提升城市能级,让各类人才享有高品质生活。一是做强硬核功能。坚持先聚合再辐射、先重点再一般,高水平谋划推进中心城市“一轴三极三城”建设,着力塑造城市中轴,打造金融商务极、健康服务极、高铁枢纽极,建好海陵文化古城、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活力新城、姜堰康养名城,推动靖江、泰兴、兴化差异定位、特色发展,在此过程中做好金融、康养、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高端人才集聚工作。二是做实安居工程。统筹推进“人才家园”、人才公寓、人才驿站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大购房券、租房补贴发放力度,让更多年轻人安居乐业。三是做优消费环境。加快重点商圈、传统街区升级,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潮玩经济等,打造一批更具时尚性、活力感、文艺范的“网红打卡地”,吸引更多“有趣的灵魂”在泰州相遇。
坚持人才强市战略
建设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
南通市委书记 王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全面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对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作出全面部署。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委要求,自觉遵循“八个坚持”重大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拓展提升“江海英才集聚工程”,着力建设长三角北翼人才高地,为南通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坚强保障。
强化政策支撑,努力在吸引人才上“快人一步”。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是集聚人才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南通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的若干政策措施》,修订《南通市江海英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将“江海英才”计划扩大到县(市)板块,建立从大专到博士直至高层次人才的立体综合补贴体系,有效提升人才竞争区域比较优势。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我们将以更宽视野打造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紧扣人才培养发展、评价发现、海外招引、激励保障等各环节,积极研究推出具有前瞻性、富有竞争力的政策配套措施,充分发挥在外商会、欧美同学会、专业招商团队作用,精心开展江海英才创业周、人才项目交流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南通现代化建设广纳各方人才。
强化产才融合,努力在用好人才上“棋高一着”。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搭建舞台、成就事业,是对人才最好的激励。近年来,南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品质打造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的沿江科创带,推进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上海交大南通基地建设,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为各类人才大展拳脚、勇攀高峰提供了最佳舞台。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我们将更深层次推进高匹配度的人才供给,前瞻性布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强化产才融合发展,推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做优,生物医药、新能源、5G、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努力实现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
强化服务保障,努力在礼遇人才上“优待一分”。环境好,则人才聚。良好的环境是汇集人才的“聚宝盆”、拴心留人的“强磁场”。近年来,南通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升级版,成立南通科创投资集团,构建从企业孵化、到创新融资、到产业扩张的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支持体系,健全从“一张床”“一间房”到“一套房”的多层次、全覆盖人才住房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才在南通工作顺心、居住安心、生活舒心。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我们将更大力度做优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服务环境,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和“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打造“万事好通”服务品牌,建立健全领导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在住房、医疗、配偶安置、子女成长、父母养老等方面提供特定待遇和“保姆式”服务,着力营造重才惜才、尊才爱才的社会环境,真正让人才爱上南通、南通成就人才。
淮”抱英才 “安”心逐梦
强化淮安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淮安市委书记 陈之常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对加快推进新时代江苏人才强省建设、奋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作出部署,向全省发出全面开启人才强省建设新征程的动员令。踏上新征程,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人才强市建设,为淮安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一是构建“万马奔腾竞自由”矩阵,打好招才育才主动仗。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落实“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要求,实施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更大力度纳才聚贤、招才引智,让淮安成为人才集聚、人才辈出之地。厚植产业土壤,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找准“333”主导产业对接点,坚持以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融合创新链,推动“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创新运用共建“双创”载体、搭建“人才飞地”等方式,吸引长三角富集的人才资源加快向淮安转移集聚,构建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螺旋式上升格局。借力先进地区,坚持对外城市推介和“双招双引”相结合,持续举办“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重点引进一批产业契合度高、科技含量足的优质项目和创新创业团队;选派年轻干部赴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主要经济部门、开放平台挂职锻炼,实施“宁淮人才百企合作计划”,搭建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平台。深耕院校阵地,实施大学生“雁归”“留凤”工程,完善大学生回淮政策,畅通毕业生留淮渠道,搭建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广阔舞台;挖掘淮安大中专院校青年人才资源,实施产学研全链条培养,充实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队伍,为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二是创新“不拘一格用人才”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新格局。坚持敢立敢破、破立并举,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各类人才“各尽其才、各美其美”。建立鲜明用才导向,坚持需求和实用导向,面向科技攻关、产业升级等方向选才用才,强化企业用才主体责任,科学合理向用人主体授权,促进人才与岗位适配,让人才在实践中创造价值。完善弹性用才机制,加强宁淮挂钩、淮昆合作,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创设“创新飞地”,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吸引“星期天工程师”“候鸟型人才”,探索“以赛引才”“双落户”等机制,突破引才“地域限制”,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深化人才评价改革,科学设置人才评价标准,探索完善学术、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机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人才潜心研究、多出成果。
三是优化“吾心安处是淮安”环境,栽下留才拴心梧桐树。构建全方位人才服务环境,打造各类人才近悦远来、施展才华的沃土。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盘大淮上英才创投基金规模,促进金融、人才等资源要素高质量、个性化供给。提升人才服务质效,建立人才服务信息平台,整合人才服务项目在线办理,主动解决人才子女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升级人才安居工程,拓展“淮上英才卡”服务功能,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保障。营造尊重人才氛围,举办大学生毕业典礼、青年人才集体婚礼等系列活动,加大优秀人才表彰奖励力度,放大“9·20淮安人才日”品牌效应,引导全社会形成尊才重才爱才浓厚氛围。
为宿迁现代化建设夯实人才硬支撑
宿迁市委书记 王昊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吴政隆书记要求,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奋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当前,宿迁正处于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关键节点,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加快做好人才工作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认真落实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更高格局谋划人才工作,更大力度推动人才集聚,更优环境促进人才成长,让更多“千里马”在西楚大地创新创业、竞相奔腾,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宿迁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夯实过硬的人才支撑。
一要坚持党管人才,把牢人才工作方向。坚决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从党的建设的政治高度抓好人才工作,做到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推进、优先保障。坚决落实党管人才主体责任,带头抓“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工作“书记项目”,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广泛动员社会参与,着力构建完善“大人才”工作格局。坚决用好考核“指挥棒”,将人才工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进一步树牢大抓人才的鲜明导向。
二要围绕中心大局,精准抓好人才引培。坚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扩大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一方面,在“引”上做文章,聚焦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城乡融合、民生事业、社会治理等领域,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实现靶向补强、精准“滴灌”。一方面,在“培”上下功夫,创立全链条培养体系,注重在产业园区、教育科研等创新前沿培养人才,在服务企业、乡村振兴等基层一线使用人才,在项目推进、矛盾化解等吃劲岗位磨炼人才,让更多人才在历经风雨中脱颖而出。
三要搭建坚实平台,拓宽人才成长空间。更加聚焦人才所需,实施更具吸引力、更具成效性的人才政策,持续擦亮“迁宿迁”人才工作品牌。更加聚焦人才所求,开展人才引领服务发展“五联五强”行动,统筹推进产业人才联企强链、电商人才联网强市、乡土人才联村强农、教育人才联校强教、卫生人才联院强医,让每个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更加聚焦人才所急,高标准建设科创服务中心,成立人才科创投资基金,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周期、集成化服务,努力把宿迁打造为人才成长的沃土。
四要创新体制机制,打造良好人才生态。围绕工作安心,深入实施“才无忧”人才服务工程,大力提升人才服务标准化、便捷性、精准化水平,切实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围绕生活舒心,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积极推行“宿迁英才卡”,切实解决人才在安居住房、卫生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围绕发展顺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鲜明的激励体系、公正的评价体系、科学的管理体系,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全力涵养“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
加快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为实现新时代“后发先至”蓄势添能
连云港市委书记 方伟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作出“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的重要部署,明确全省人才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标定新时代做好人才工作的新方位新航向。城市的发展,人才是“金钥匙”。当前,连云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后发先至”殷切嘱托,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至”、高层次开放之“至”、高颜值家园之“至”、高效能治理之“至”、高品质生活之“至”,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的急迫。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聚焦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把人才作为强市之基、竞争之本、活力之源,突出体制机制、平台载体、发展生态“三个优化”,促进竞争力、吸附力、保障力“三个提升”,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建设人民期待的现代化新港城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优化体制机制,提升人才政策竞争力。政策是人才工作核心竞争力,必须在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上大胆走在前、干在前,加快建立完善活力更足、动力更强的政策体系。我们将聚焦提升人才政策含金量,以“花果山英才计划”为统揽,在原有“1+N”人才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政策创新突破力度,出台2.0版人才新政,针对生物医药、临港石化、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制定国内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人才政策及专项技能人才支持政策。落实顶尖人才顶级支持、“一事一议”、人才举荐等制度,加大金融支持、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和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作用,实施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创新创业“松绑”,全方位激发人才发展活力。坚持“外引内培”同向发力,完善本土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提升本土人才竞争力。
优化载体建设,提升人才平台吸附力。高能级平台载体既是科技创新的强力引擎,也是引才聚才的强大磁场。着眼破解高能级平台偏少、承载力偏弱等现实问题,我们将下大力气抓好平台载体建设,绘制产业人才“地图”,鼓励支持多种形式的校地、校企合作。依托自贸试验片区,高起点建设“自贸蓝智湾”、悟空科创中心等人才载体,加快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引育平台。赋予重点平台“人才特区”政策,打好项目落地、成果转化“组合拳”,提升集聚人才、承载人才的能力。立足自身实际,推动飞地引才、海外用才,与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联姻”,加快上海、北京等地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柔性吸引更多“候鸟型”人才,努力把离岸孵化基地打造成引才、育才、用才并重的“人才磁场”,吸引多层次、各领域的人才集聚港城、奉献港城。
优化发展生态,提升人才服务保障力。人才竞争的重点是人才发展环境竞争。着眼为人才提供优质高效、贴心暖心的服务,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生态,我们将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比投入更比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不断提升人才服务精细化水平,努力营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给予人才更好礼遇,努力解决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定期开展人才评优表彰、联谊交流等活动。给予人才更优待遇,拿出更多“真金白银”,落实落细各项人才政策,在薪酬、购房、生活服务方面提升人才获得感,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商品住房10%房源人才优先购买,向人才发放最高200万元购房券。给予人才更多机遇,设立市级人才创业投资基金、扩大“人才贷”规模,满足人才创新创业融资需求,试点“人才社区”建设,构建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好“一揽子”解决方案,努力营造人才近悦远来、才智充分涌流的良好氛围。
深化产才融合 汇聚创新动能
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盐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周斌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省委书记吴政隆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科学描绘了“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的宏伟蓝图,提出了“聚焦制造强省建设,更深层次推进产才融合发展”的前行路径,为我们指明了集聚人才、转型跨越的突破方向。立足新起点新征程,我们将始终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更加自觉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更深层次推进产才融合发展,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让更多“千里马”在盐城创新创业、竞相奔腾,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盐城贡献。
抢抓战略机遇、做优载体平台,构筑“百木成林”的聚才磁场。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真正的人才,最看重的是干事创业的机遇、平台和氛围。当前的盐城,面临着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开放开发、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等战略叠加机遇,正在高起点建设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基地和黄海新区,着力提升国家和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发展能级,加快培育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中心和西伏河实验室等科创平台,试点打造高水平人才创新发展示范区,努力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持续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名校优生“汇盐行动”,拿出标准更高、力度更大的政策干货,精心筑巢引凤,全力招才引智,目前已经累计引进“两院”院士67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62名,资助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938个。
强化产业培育、放大品牌效应,搭建“千帆竞发”的引才矩阵。重视引才更要合理用才,对人才的“盲目消费”只会造成“资源浪费”。我们正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强市,精准聚焦细分领域,着力打造5条地标性产业链,着力发展8条优势产业链,培育突破10条潜力产业链,有着非常丰富的项目合作资源和创新创业机会,迫切需要各类人才的参与和加盟。我们将深入实施产才融合工程,深度对接大院大所,全面深化校地合作,精心打造沿海发展人才峰会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会两赛”引才品牌,聚力引进各类产业高层次人才,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结合产业发展导向,探索推进“院校+园区+龙头企业”合作模式,实行“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镇长团+高层次人才协会”总体布局,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品质的人才供给。
创新扶持政策、优化服务保障,打造“万马奔腾”的重才生态。自然生态好则万物竞生,人才生态优则群贤毕至。我们将始终保持开明开放的人才策略,坚持人才优先投入,塑造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标识”,给人才“松绑”、让人才“自主”,使各类人才在盐城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坚持高端引领和整体开发联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并重,以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等为牵引,充分挖掘要素资源,建立健全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育工作常态化、规模化。进一步完善人才金融支持体系,成立盐城市科创投资基金,创设人才发展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人才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各类人才给予精细温馨的生活关怀,建设更加具有时尚品味、精细配套服务的人才公寓,聚力打造城市青年人才社区,搭建丰富多样的交流平台,打造长三角中心区城市青年人才向往之地。
高水平建设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
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王剑锋
省委人才工作会议是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后召开的第一个专题工作会议,发出了全面建设人才强省的动员令。吴政隆书记在讲话中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全省人才工作,深入分析全省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建设人才强省作出了具体部署。特别是吴政隆书记要求“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建设有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平台”,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开展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将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高水平建设淮海人才创新赋能先行区,努力在人才强省建设中贡献“徐州智慧”、探索“徐州路径”、展现“徐州担当”。
一、突出政策优先,大力创新高标准人才政策。按照更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要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升级人才政策集成包,提升政策供给的差异竞争力和集成整合度。研究制定新时代人才强市实施意见,努力在体制改革、队伍建设、精准服务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出台“彭城英才”培育工程配套政策,持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出台“彭城英才海智计划”海外引才实施办法,支持徐州经开区、高新区、徐工集团、恩华药业等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在国外设立离岸研发中心,集聚全球智慧资源。坚持人才分类管理、科学评价原则,研究制定人才分类目录和人才分类认定办法,对人才精准分类认定,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评价管理体系。
二、突出数量领先,持续扩大高素质人才队伍。按照“引领淮海、比肩苏南”的目标,深入持久抓好“555”引才工程,加大名校优生引进力度,推动人才资源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实施“重点产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计划”和“产业链人才攻坚计划”,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徐州重点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双碳等重点领域,实施市级“双创计划”,每年优选一批重点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500万元项目资助。面向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大力实施“628”专项计划和“1122”人才高峰计划,梯次培养本土骨干人才,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三、突出服务率先,不断优化高效率服务环境。做大做强淮海人才集团,拓展人才招聘培训、双创园区运营、企业管理咨询等功能,打造淮海经济区标杆性人力资源企业。高质量持续办好淮海人才峰会,推动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有效对接,打响徐州招才引智工作品牌。实施人才企业“瞪羚计划”,对领军型人才企业,一企一策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入选高新技术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全力做好人才企业上市服务。成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建好人才赋能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营徐州“人才码”,提升人才服务数字化、信息化、精准化水平。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努力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
四、突出平台争先,聚力做强高能级平台载体。加强战略科学资源前瞻布局,推进重大人才创新载体建设。组建江苏省安全与应急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全力支持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细胞治疗药物技术创新中心。在徐州经开区、邳州市等地建设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创新赋能中心,开展“双元制”人才教育和工程师联合培养。支持各类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园区(镇、街道)围绕产业发展,强化与驻徐高校的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产才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246
2018-01-03 10422
2021-03-18 7702
2021-08-04 6786
2018-06-01 6595
2019-06-22 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