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上午,工信部联合八个部委正式印发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这份规划早在今年4月份就在网上征集意见,到5月份征集完毕,在2021年年底正式发布出来,对于产业互联网今后该怎么走,有重大的意义。
这份《规划》信息量很大,网上关于《规划》的解读已经很多,大多是官媒做的解读。
从产业互联网的层面来看,“智能制造”是产业互联网里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我们将从“数据”的视角,对这份《规划》做解读,看看里面到底说了什么,未来有哪些机会。
我们的解读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展开,宏观的说的简单一点,因为网上已经讨论的比较多了;重点在微观视角,深度到规划文本内部,去看看未来在“智能制造”方面,有哪些方向,会产生哪些风口。
《规划》全文将近9000字,其中“技术”二字提到了71次,是除了“智能”(134次),制造(135次)之外,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可见技术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有多重要。
更细致的去读这份《规划》,还能清晰地看到,未来在产业互联网方面,尤其是在工业互联网方面,五大风口已经明确。
宏观层面
明确智能制造定义,绘出智能制造蓝图
《规划》的框架,在宏观层面分了五个部分,可以归纳为两步走、四大任务、六个行动、四项措施、四项坚持。
1)五个“自”
《规划》里对我们要实现的智能制造是什么样的智能制造做了定义,就是“五个自”: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自学习。
从《规划》对智能制造的定义来看,现在很多自称在做“工业互联网”的公司,其实是连门都没有摸到。
实现这“五个自”的意义重大,《规划》指出,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作用。
2)2025年三大目标
定义完什么是智能制造,接下来就是目标。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是三个: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基础支撑更加坚实;
再往微观了去看,《规划》里还有更为具体的数据,相当于是给这三大目标定了具体的KPI。我们不用看到那么具体,只要知道到2025年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就行。
3)两步走
到2025年,大型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重点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
到2035年,大型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
4)四大任务
一是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
二是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
三是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
四是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
这“四大任务”其实是未来15年在智能制造领域最重要的工作方向,一是先有,大家先创新搞发明创造,有比没有好;有了还要用起来,而且要大胆开拓性的把发明创造用起来;逐渐的都用自主可控自主供给的科技手段,在我们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化体系中,体现出新的体系优势;都用了之后基础就被夯实了,护城河就建立起来了。
四个任务是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要求高。
5)六个行动
智能制造技术攻关行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行业智能化改造升级行动、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行动、工业软件突破提升行动、智能制造标准领航行动。
这“六个行动”其实是围绕上述“四大任务”来展开的,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技术攻关,到展示示范,到应用升级,到工业软件的突破,最后到制定标准。
把“四大任务”分解之后,就有了这“六个行动”。
6)四项措施
强化统筹协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开放合作。
措施不用多说,是要在体制机制上保证上述的“四大任务”和“六个行动”最终能够落实的。
不过,只看宏观的框架性的内容,不足以领会这份规划的精髓,反而显得很枯燥。而这份规划的精髓,其实在微观的细节里。
7)四个坚持
为了实现这智能制造的目标,《规划》用了“四个坚持”来做保障:坚持市场主导、坚持创新驱动、坚持融合发展、坚持系统推进。
微观层面
智能制造的重点领域和范围,五大风口显现
看完宏观层面,在深入到微观层面,来看看这份《规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看完之后会发现,国家其实已经把情况摸透了,也把问题研究明白了,相当于已经制定好了OKR,就等着执行团队全力去干了。
1)十大核心技术
《规划》的框架把目标、路径都捋清楚之后,接下来就是比较干货的信息了。哪些技术是未来5到15年最核心的技术?
主要是这十类:
产品优化设计与全流程仿真、基于机理和数据驱动的混合建模等基础技术,
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近净成形、分子级物性表征等先进工艺技术,
工业现场多维智能感知、基于人机协作的生产过程优化、装备与生产过程数字孪生、质量在线精密检测、生产过程精益管控、装备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复杂环境动态生产调度、生产全流程智能决策、供应链协同优化等共性技术,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典型行业质量检测、过程控制、工艺优化、计划调度、设备运维、管理决策等方面的适用性技术
基于信息模型和标准接口的可复用数据集成技术,
制造装备、产品设计软件、管控软件、业务管理软件等之间的业务互联技术,
面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的包含订单、质量、生产实绩等内容的企业数字交互技术,
公有云、混合云和边云协同的灵活云化部署技术,
涵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的复杂系统建模技术,
基于模型的价值流分析和优化技术。
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未来的十个技术风口,这些领域的从业者,将迎来最好的时代。在这些领域作出成果,有所突破的技术精英,将在未来获得超额回报。
2)四类示范工厂
在核心技术上有了突破,还要将这些技术展示出来,所以《规划》也对示范工厂做了详细的安排。
事实上,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常常不太容易理解。但眼见为实,把技术通过示范工厂的方式展现出来,供更多人学习参考,是技术推广的最好手段。
《规划》指出,在未来要建设四类示范工厂,主要包括:
1.智能场景
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区块链、VR/AR、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在典型场景、环节、层面的应用,探索形成一批“数字孪生+”、“人工智能+”“XR+”等智能场景。
2.智能车间
覆盖加工、装配、检测、物流等环节,开展工艺改进和革新,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打造一批智能车间,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
3.智能工厂
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推动跨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和深度挖掘,实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和优化。
4.智慧供应链
面向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电力装备、医疗装备、家用电器、集成电路等行业,支持智能制造应用水平高、核心竞争优势突出、资源配置能力强的“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
这四类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每一类里面都充满了大量的机会,在任何一点获得突破,都将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规划》还给出了KPI:到2025年,建设2000个以上新技术应用智能场景、1000个以上智能车间、1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智能工厂,遴选培育100个智慧供应链。
3)突破四个领域的数字化改造
用上述核心技术,主要用在哪里呢?《规划》指出,主要要在以下四个领域取得数字化改造的突破。
装备制造领域
电子信息领域
原材料领域
消费品领域
到2025年,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产品研制周期、企业运营成本、产品不良品率大幅降低。
4)突破四类先进装备
在一些领域里取得数字化改造的突破,少不了需要更加先进的装备和生产工具。现在一些国际陷阱装备仍然是“卡脖子”的,比如光刻机。
《规划》指出,到2025年,要研制1000种先进智能制造装备。
主要包括这四类:
基础零部件和装置:纳米位移传感器、柔性触觉传感器、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系统、高性能高可靠减速器、可穿戴人机交互设备、工业现场定位设备、智能数控系统等。
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立/卧式五轴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精度数控磨床等工作母机;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半导体(洁净)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装备、激光选区烧结成形装备等增材制造装备;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等工业控制装备;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激光跟踪测量等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多层多向穿梭车、智能大型立体仓库等智能物流装备。
专用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高效加工与近净成形成套装备,航空航天大型复合材料智能铺放、成形、加工和检测成套装备,高精度智能化热/冷连轧成套装备,百万吨以上智能化乙烯成套装备,新型干法水泥全流程智能化生产线,食品高黏度流体灌装智能成套装备,连续式针织物/纯涤纶织物印染成套装备,满足GMP要求的无菌原料药智能成套装备,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成套装备,新型平板显示制造成套装备等。
新型智能制造装备:融合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5G、北斗等新技术的智能工控系统、智能工作母机、协作机器人等新型装备。
从这些急需发展的装备来看,目前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还是不足的,所以才要抓紧研发出来。这些先进装备,是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大国重器。
5)突破六类工业软件
工业软件落后的话题一直在舆论场里很热,喊了很多年,也没有解决。在未来的5到15年,工业软件问题也将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重点攻克。尤其是下面六类:
研发设计类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PLM)、产品数据管理(PDM)等。
生产制造类软件:制造执行系统(MES)、高级计划排程系统(APS)、能源管理系统(EMS)、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软件(PHM)、安全管理系统等。
经营管理类软件: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质量管理系统(QMS)、资产绩效管理系统(APM)等。
控制执行类软件: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控制软件、组态编程软件等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发环境。
行业专用软件:面向特定行业、特定环节的模型库、工艺库等基础知识库,面向石化、冶金等行业的全流程一体化优化软件,面向大型装备的设计/生产/运维一体化平台软件,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管控平台软件等。
新型软件:工业APP、云化软件、云原生软件等。
《规划》指出,到2025年,突破一批研发设计软件,开发一批行业专用软件,控制执行、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等软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研发一批达到国际同类水平的新型软件。
总的说来,就是要用自己开发的工业软件。
补齐四大短板
制造业智能化的核心是发展产业互联网。这个过程中,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数字化升级,产业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涉及大量核心技术、核心硬件装备、高端软件产品的突破。
在制造业智能化的过程中,短板是明显的,也是未来要补齐的方向:
短板一:
高性能芯片。尽管我国在芯片设计、芯片封装测试的某些领域已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但是高性能芯片制造仍然薄弱,体现在EDA工具、核心原材料和半导体设备等方面的短板。
短板二:
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如果没有以传感器和检测芯片为基础的高性能智能仪器仪表、检测终端,智能制造就是空中楼阁,尤其是要在灵敏度、准确性、可靠性、能耗和安全性等性能指标上达到要求。“我国在这方面与欧美、日本的差距,比芯片领域的差距还要大。”他强调。
短板三:
操作系统。产业互联网领域,应用形态更为丰富、应用场景更为分散,终端呈现海量碎片化的格局,对操作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华为鸿蒙的出现,代表中国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要实现在更广阔物联网场景下的应用,仍面临适配性不足、生态不完整等问题,比如在智能制造领域,被广泛使用的还是西门子、ABB、发那科、罗克韦尔等自动化巨头自研的实时操作系统。
短板四:
工业软件。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工业4.0的大脑,我国工业软件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技术储备不足。数据显示,中国工业软件产值仅占全球软件业产值6%,与我国工业产值全球第一的地位严重不匹配,高端工业软件领域则主要由外资主导。
规划定了,方向有了,问题也指出来了,路线图都规划好了,接下来,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就是一个自:干!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245
2018-01-03 10421
2021-03-18 7701
2021-08-04 6786
2018-06-01 6595
2019-06-22 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