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头条 > 为何共享充电宝这么“脏”?

为何共享充电宝这么“脏”?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18-02-12 1785 0 0

事实上,从2017年刮起的共享经济风口,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再到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XXX,似乎只要是沾上了共享两个字,就站到了风口之上,但回过头来看,绝大多数的共享经济都先后阵亡了,尤其是以扎堆的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最为惨烈。

虎嗅之前整理了一份共享经济死亡名单,上面列举了从风口上跌落的共享充电宝,从PP充电、乐电、到河马充电、小宝充电、创电,现在存活下来的,也就剩下几家,并且由于商业模式和产品的特性,因此竞争格外激烈。

122.png

我觉得是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共享充电宝的特性以及应用环境,决定了竞争的战场是有限的,且极其残酷。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们来看充电宝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就知道了。

首先,充电宝和单车不一样,共享单车是无桩停车,占用的是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那么大,从小区楼下到地铁口再到写字楼,根本铺不完的,无非是哪块区域的效率更高而已,即便是这块区域被竞争对手占了,还是可以通过加大投放量,运营调度等手段去解决。本质上,空间是固定的,车辆是流动的,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状态。

但共享充电宝就不一样了,在运营策略上,共享充电宝完美复制了单车的快速铺量的策略,但有一个问题,共享充电宝投放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也就是说一个商铺也好,一个商场也好,能够接收的共享充电宝点位是非常有限的,通常根据店铺的大小,也就一个小机柜或者4~10个桌面式充电宝,再多就用不上了,也没必要了。所以各大充电宝抢占的,其实是这些极其有限的市场空间。

充电宝和单车不一样,只能放在室内,但室内的饱和度又极为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大公司根据自己不同的产品模式,投放策略又有不同,比如柜机充电宝主攻的是商场、车站、景点等人流量大的场景,而桌面式的更多是占领咖啡馆、KTV,餐厅、酒吧等消费场景。

在有限的场景下竞争,共享充电宝线下恶性竞争就是创业者焦虑症信号。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常常被大家提起的,就是共享充电宝的需求问题。

本质上来说,我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一个非常大众,但又并非刚需的场景,这决定了无论是从商业模式也好,营收也有,订单量也好,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

为什么共享经济能火?线上和线下结合是一方面,也就是线上下单,线下履约,像外卖,打车,这种都属于这样的范畴,现在纯线上的流量太贵,互联网公司都在往线下走,阿里和京东又在提新零售的概念,再加上无人货架和无人便利店这种的新零售变种。

共享经济也是如此,本质上来说,共享经济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和阿里腾讯推移动支付有关,但共享充电宝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场景。从日订单上来说,共享单车现在可以通过大规模铺设线下单车做到千万量级的日订单,但共享充电宝目前的订单也就徘徊在大几十万左右,这个量级和单车相比,是在太少了。

另外,营收也是一个问题,现在大部分共享充电宝为了推广自己的产品,不惜打起价格战。尤其是一些后入者,比如之前提到的怪兽充电,怪兽是雷军系资本投资的,包括顺为资本、小米科技等等,且生产小米充电宝的紫米科技也作为供应链,从生产到共享充电宝市场营收两头赚钱。但无奈进入市场比较晚,只能通过价格战的形式切入——比如进场费,获得的收入和商家进行分成,甚至怪兽的BD员工为了完成绩效,不惜拿自己的提成给商家分成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抢占市场,但总的来说,充电宝的频次不高,场景固定,单纯靠扫码收费的收入,很难支撑起利润,所以现在很多平台都在调整自己的盈利模式。

除了线下用户支付和押金,最简单的就是在平台上卖广告,不管是app还是小程序,因为毕竟用户和流量还是积累了不少,已经有些共享充电宝平台能够靠这个获得不错的收入,其次是在充电宝上做一些植入性的广告,但这个难度比较大,因为广告投放有一定的周期性,但整个充电宝是一直流动的,并且一个个回收-贴牌-投放这个流程,相比地铁分众来说,太琐碎和麻烦,因此不太会成为一个主流的盈利方式。

最后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充电宝这门生意,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一些餐厅每个月因为购置USB和充电宝的费用就近千元,充电宝和线常被用户顺走,但我们也要看到,共享充电宝这个产品,极度依赖线下固定的消费场景,比如KTV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景,这使得它更像是线下商业基础设施的延伸和拓展——但一个容量有限的木桶,一下子灌进太多的水,溢出一部分,显然是不可避免的,而现在的情况是,所有的水,都在争夺留在桶里的权利,使出一些恶意竞争的手段,也在所难免。

标签: 共享经济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