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春风拂面,迎着这股东风,杭州高新区的种子悄悄地孕育萌发。
激荡30年,创新始终是高新区(滨江)发展过程中最深刻的烙印,多年来,高新区(滨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去年,高新区(滨江)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全省最高、企业科研机构数量全省第一……
回望过去,围绕产业发展的创新链是如何“锻造”的?憧憬未来,高新区(滨江)将如何激发创新释放“乘数效应”?
从创新开始实现水到渠成的创业,从科技、市场两张皮,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产学研协同创新,既是杭州高新区起步的助推器,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剂良方。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高新区(滨江)一直在路上。
回望过去围绕产业发展的创新链是怎样从0到1的?
1988年,当专家们详细研究了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国外高技术开发区,写出《杭州新技术开发区研究》报告时,尚在浙江大学讲台前的教授和老师还不知道,他们研究多年的技术成果,将变成一簇簇火苗,在“火炬试验田”中为省市乃至全国锻造出高科技含量的工业骨骼。
当时,大量的科技成果都在高校的实验室里,科技与经济分离的旧体制,阻碍了产业技术的进步。
如何将“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变成产业?在科研院所的土地上建设杭州高新区,成为产学研协同发展,锻造“创新链”的第一步。
据1991年媒体报道,当时,杭州高新区有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和13所中等专科学校;有电子工业部52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19所自然科学研究机构;还有半导体材料、流体传动与控制等国家级和专业级重点实验室9个;共有科技人员1万多人。
浙江大学就是杭州高新区建区后,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股重要力量。浙江大学的教授、人才纷纷走出校园,带着技术和项目创办企业,截至2003年,仅以“浙大”冠名的软件企业就达140余家。
“牵手”高校,开展区校合作,成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第二阶段。
随着高新区(滨江)产业的发展,年轻的高新区迫切需要技术和人才的补给,2004年6月10日,高新区(滨江)与浙江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广泛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
区校合力产出,为高新区(滨江)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据曾任该区科技局局长的周皓回忆,在2005年前后,在高新区(滨江)注册成立的科技型企业中,由浙大师生直接创办或与浙大有紧密关联的企业约占全区科技型企业总数的24%。“像是浙大网新、浙江中控和远方光电等企业,都与浙大渊源很深,高新区(滨江)得益于浙大溢出效应,为产学研协同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截至2008年,高新区(滨江)企业与浙大合作争取产业研合作专项98项。以2004年士兰微与浙大联合承担的项目为例,仅经过2年,项目就已经实现了产品销售收入2614万元,创汇215万美元。
而到了2009年,每年引进的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浙大毕业生占13%以上,每年有10000多名浙大优秀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在高新区(滨江)创业或就业,为高新区(滨江)科技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才是主体,在高新区(滨江)的推动下,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在企业中开花结果。比如,聚光科技等企业与院校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中控等企业与高校共建科技创新团队。英飞特电子、华数传媒与高校共建技术战略联盟等等,通过强强联合,在打通创新链的过程中,产业链与创新链正加速深度融合,这也为企业在应对市场变化时,提供了技术快速变产能的可能。
憧憬未来高新区(滨江)将如何激发创新释放“乘数效应”?
如何激发创新释放“乘数效应”?在推进产学研协同,加速打造高科技创新闭环的过程中,高新区(滨江)始终是参与者、服务者和引导者。
在科技局的工作经历,对周皓来说,是非常“烧脑”的,“企业接触的是最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要想服务好企业,就要不断学习,始终保持着紧绷的状态。”而在高新区(滨江)科技局副局长俞凯华看来,服务好企业,为企业“寻水源”,已经成为高新区(滨江)干部的工作惯性。
“看到一些符合高新区产业导向和企业需求的创新平台,我们都希望引进来,为企业所用。”她说,尤其是高新区(滨江)想要释放更大活力,提高创新能级,名院名校名所等创新平台的引入必不可少。尽管以企业为主体,“但科研需要巨大的投入,仅凭企业一己之力,负担是很重的。”
基于此,高新区(滨江)加大创新平台引入,2017年,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正式落户高新区(滨江),并在白马湖畔建设北航杭州研究生院,并计划于2021年底交付。
建成后,北航杭州研究生院拟建设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信息材料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量子科学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远期规划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专任教师200人,其他教学科研管理等辅助人员200-400人。
疫情期间,50位博士与北航杭研院进行“云签约”,这也是高新区(滨江)以一流平台吸引一流人才的重要落笔。此外,得益于创新平台的落地,高新区(滨江)也在探索并引导将“技术推向市场而非将教师推向市场”的成果转化思路,实现成果转化突破。
疫情为发展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但高新区(滨江)则坚持“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的深化和融合发展,继续做强做精数字产业,继续强链补链延链,形成三链融合的聚变优势。
在加速产学研协同方面,今年4月21日,高新区(滨江)与浙大也开启区校合作新篇章,聚焦前沿创新技术、科技创新孵化、全球顶尖人才和重大现实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战略合作,并成立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同日,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正式落户高新区(滨江),该中心将发挥产学研优势,引进一批企业,搭建一系列平台,构建鲲鹏生态。
今年6月,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正式落户高新区(滨江),该中心将以中科院100多家研究所为支撑,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项目孵化、投融资等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高新区(滨江)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共建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这个新中国在光学领域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将为区内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企业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20-02-15 11245
2018-01-03 10421
2021-03-18 7701
2021-08-04 6786
2018-06-01 6595
2019-06-22 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