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 不断创新产学研协同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不断创新产学研协同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3-03-30 623 0 0

  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需要更加重视自主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使人才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产学研协同是我国自主培养人才的关键,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需要不断创新产学研协同的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我们要按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聚焦关键领域关键任务,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要与产业变革、科技革命深度结合,一方面要把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发展趋势纳入重要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高校院所尤其是“双一流”高校要在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政策指导下,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参与造就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及其后备军的全过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一体化。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把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理念落到实处,推动职业本科教育。完善“引企进校”“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的多元办学机制,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有潜力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着力打造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纵观近代科教发展史,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人才中心,必须先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高校(院所)尤其是“双一流”高校(院所)是核心科学技术创造的主体,更是培养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摇篮。数据显示,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6.7%,其中,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明显偏低,仅为3.9%。一流大学要做一流的事,要盯住“短板”精进“内功”,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强化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加快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循环互促、融合发展的格局,实现基础科学高度自主、关键技术高度自主,人才培养高度自主,把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2fa7aa4ddca4421d88c0cf8056fd3e45.jpg

  加快科技创新

   强化人才队伍自主培养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新时代的科技创新,需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打造体制机制作保障,科创平台为支撑,高新区为载体的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创新实践的丰富场景。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重视企业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将“出人才”与“出成果”并重。企业要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会出题”“出难题”,当好科技创新项目的决策者和组织主体,通过“出题、领题、破题、结题”,加强产业链与创新链、学科链与产业链之间对接,打通科研成果从“研发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化链条。

  加强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大科技需求和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建立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实训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协同创新活动,避免只讲产出不讲投入、不评估投入产出比。通过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培育能破解关键难题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擅长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持续发挥高新区作用。聚焦发展现代化产业,高新区深化“政校企”三方合作,从创新环境、创新平台、创新项目等方面综合施策,是催生新技术、构建新赛道、发展新动能的主阵地,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持续发挥高新区作用,不断打造以战略科技人才和首席研究员为引领、学术带头人(领衔研究员)为核心、科研骨干和青年人才为主体的应用基础研究人才体系,汇聚起一支以企业家、投资家、创客帮为主体的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经验积累和引领示范。

d59694765e520a0390686b9ad43adf00 (1).jpg

  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打造好自主培养人才的机制

  政府在育人环境中要聚焦关键环节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产学研合作和发展。

  聚焦选拔、考核、评价关键环节。着力解决企业科技人才政策、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科研考评指标等问题,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选拔、考核、评价与奖励体系,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为重点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制定合理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政策和法规,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保障。培育人才各环节政策要聚焦落实国家和省重大科技战略任务,聚焦解决重点产业链所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速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线”,培育人才政策衡量标准的重心要放到检验成果是否能够落地应用,核心技术任务是否实施有成效,鼓励青年人才通过“揭榜挂帅”“场地赛马”等方式崭露头角、担当重任,对“揭榜”和“赛马”的团队“挂帅人”要打破论资排辈和年龄、学历和职称要求,真正体现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深入打造“政产学研用”融合的“生态圈”。

  丰富产学研育人政策内容。围绕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探索平台化、链条式发展模式,继续加大重点产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力度,促进核心科技人才从高校研究院所向企业汇聚。通过设立战略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建立跨界融合创新研发平台,定期制定并发布引才育才的需求目录,完善“项目+人才”“载体+人才”“平台+人才”“产业+人才”互促引才模式,探索“特色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共享工程师”的柔性引才用才方式,打造人才服务、人才数据、人才金融、人才产业等平台持续发展,完善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b9cb45f40e997cda5956dcf793f2ede6.jpg

  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推行股权激励制度,鼓励技术入股、专利入股,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和办法。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待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宣传力度,营造保护知识产权法制、市场和文化氛围。探索建立各类人才的多样化社会保障年金制,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