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点工程
(一)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产业提升工程
完善产业生态。充分发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辐射带动作用,以“PK”、“鲲鹏”两大体系培育为突破口,加快发展基础软硬件、整机及外设等产品,深入挖掘省内自主可控特色优势产品,提升产业链水平,打造“开放联合”的产业生态。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开展下一代CPU和操作系统、第三代半导体、国产集成电路装备、IGBT、量子计算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优势企业进入国家名录,参与或主导细分领域标准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向重点行业拓展。强化产业服务能力。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适配中心和运维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产业配套服务能力。提升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长沙)建设水平,打造引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产业生态初步完善,产业链水平大幅提升,湖南成为引领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
(二)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壮大工程
实施“强玻引屏补端”计划。以柔性、超高清、高性价比为发展重点,提升消费电子品防护玻璃、特种玻璃等重点产品的市场地位,推动玻璃基板、触摸屏单体和模组提质扩产,加快大尺寸显示面板、柔性屏、智能显示终端等项目的布局,加强Micro LED、量子点等前瞻技术的研究。加强产业配套支撑。发展IC驱动芯片、ITO靶材、真空镀膜设备等基础零部件、关键材料和关键装备,提升产业链整体配套能力。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生态平台优势,推动5G、AI、计算机等产业间的跨界融合,深化面板企业与终端企业合作。
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形成产业布局优、链条构架全、创新能力强的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链,成为我省工业新兴支柱产业。
(三)集成电路产业成长工程
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业。力争在CPU、GPU、DSP、SSD、4K/8K、5G等高端芯片产业化上实现突破。壮大集成电路关键设备。发展离子注入机等集成电路装备,研发光刻机、刻蚀机等关键设备技术,提升集成电路国产化装备和成套建设能力和水平。布局新一代半导体产业。推动IGBT、第三代半导体等重大项目,构建完善产品链,促进氮化镓和碳化硅器件制造技术开发,发展器件级、晶圆级封装和系统级测试技术,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加快实现规模化生产能力。推进功率半导体器件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探索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化路径。
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形成以设计业为龙头、特色制造业为核心、装备及材料等配套产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成为全国功率器件中心、第三代半导体重要基地、集成电路设计和装备特色集聚区。
(四)超高清视频产业培育工程
丰富超高清电视节目供给。大力发展4K/8K等数字内容制作,推动超高清视频节目制作、包装、总控播出、传输系统升级改造,开展超高清视频直播服务。支持超高清电视内容集成平台、直播分发平台、摄制平台及制作生产基地建设。促进行业应用。构建“广电+互联网”智能一体化平台,打造智能新媒体平台。支持超高清视频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融合创新,鼓励超高清视频在安防监控、医疗健康、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强化产业支撑。加大光学镜头、CMOS感光器件、编解码芯片、前端核心设备等产品研制,发展超高清显示设备等终端、整机产品和系统,建设超高清测试验证平台。研发面向广播电视、工业制造等领域的超高清视频技术和产品,推动超高清视频监控、工业相机、医疗影像设备等行业专用系统设备的产业化。
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将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V谷”,构建“制造+内容+传输+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湖南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高清视频内容生产基地和应用示范区。
(五)移动互联网产业提质工程
提升消费互联网。聚焦移动电商、移动新媒体、移动生活服务、动漫游戏等细分优势领域,培育100家营业收入超1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营造凸显湖南特色的消费互联网产业生态圈。发展产业互联网。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培育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及工业软件产品,提高制造业柔性化和个性化订制服务能力。鼓励互联网企业无缝对接制造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精准营销服务。推广工业电子商务。支持工业企业应用互联网实现采购销售的在线化、网络化、协同化,推动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和创新管理模式。
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力争上市互联网企业超过10家,全国互联网百强入围企业超过5家,建成国内领先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把湖南打造成全国产业互联网高地。
(六)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
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优势产业链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产业集群基础能力。支持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牵头或联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平台测试验证,提升平台技术和服务水平。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龙头企业与相关机构合作,建设本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构建多层次平台体系。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推广。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围绕特定行业、场景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引导企业个性化、定制化上云,培育“上云上平台”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构建工业互联网供给资源监测机制,培育、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商,推动解决方案商与制造企业精准对接、深度合作。推动建设一批特定行业、集群、场景的生产流程优化、质量分析、设备预测性维护、智能排产等工业APP。
到2025年,打造5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3-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累计培育4万个工业APP,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应用水平在全国领先。
(七)物联网产业强基工程
推进感知互联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部署广覆盖、大连接、低功耗窄带物联网,推动物联网的规模部署与集成应用,实现面向室内、交通路网、地下管网等应用场景的深度覆盖。推动5G网络与泛在感知、万物互联等物联网技术融合应用。发展物联网基础产业。大力培育传感器、RFID产品、嵌入式芯片、传感网络设备等物联网产品制造业,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网络服务、传感网智能管理等物联网服务业,重点开发一批典型行业和领域测控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设备运行维护、远程监测诊断等服务,打造物联网核心产业集群。深化物联网基础应用。面向交通、医疗、能源等重点领域,深入推广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导航及定位系统、车载物联网终端等,形成一批与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车联网解决方案。推进诊断装备、治疗装备的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医疗物联网产业。培育基于传感器技术、NB-IoT/5G通信模组、边缘计算技术等能源物联网产业。
到2025年,物联网基础设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有效覆盖,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全省范围内建成1-2个国内先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八)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工程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重点围绕信息通信、工业电子等应用领域,发展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传感产品和敏感元器件,促进基于微机电系统等工艺的新型智能传感器研发,发展基于磁感、超声波等新原理的智能传感器。推动语音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智能装备和智能终端等嵌入式系统。培育智能产品。发展智能控制产品,培育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等特征的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程机械等技术和产品。培育智能理解产品,促进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智能硬件普及,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家居、移动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应用。发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链。依托我省先进轨道交通、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带动汽车电子、北斗导航及位置服务等支撑产业发展。依托工程机械等产业,促进无人驾驶、远程智能控制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向人工智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智能产品、解决方案和智能服务。
到2025年,建成10家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打造50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培育形成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全省智能经济规模达到3000亿元。
(九)大数据产业促进工程
加快大数据技术研发。促进大数据基础类技术研发,发展分布式数据库、数据集成工具等技术。促进分析类技术研发,发展数据挖掘工具、可视化工具等技术。推进管理类技术研发,发展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流通平台等技术。提高大数据产业能级。加快推进大型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应用承载、数据存储、容灾备份等数据服务。推动工业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工具、分析与挖掘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软件产品开发,支持传感器、服务器、存储设备、网关设备等硬件产品发展,形成健全的大数据基础性、通用性产品体系。培育一批第三方数据资源提供商、数据应用提供商。推动大数据创新应用。促进工业大数据发展,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研发面向不同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促进服务业大数据发展,利用大数据支持品牌建立、精准营销和定制服务等。推进不同行业大数据聚合,培育数据服务、数据分析、大数据交易治理等新业态。
到2025年,大数据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培育30家大数据应用及服务骨干企业,建设20个工业大数据示范平台。
(十)区块链集成应用工程
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鼓励面向国产操作系统和芯片的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智能合约、侧链与跨链等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建立整合产学研用的应用孵化中心,在应用框架、分布式存储、可信执行环境等方面快速突破,打造面向行业的区块链应用技术体系。培育区块链产业生态。促进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培育发展一批区块链龙头企业,加快企业联盟链、私有链的发展,探索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模式。积极拓展区块链应用场景。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社会治理、社会救助、知识产权、供应链、工业检测存证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数字经济模式创新。促进区块链技术在中小企业贷款、银行风控等金融领域和教育、就业、养老、精准脱贫、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的应用。依托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区块链数据共享模式,促进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
到2025年,建立5个省级区块链产业园,拓展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形成10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块链龙头企业。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对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研究数字经济发展重大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全省上下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探索构建数字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全省数字经济运行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宏观决策、项目策划、招商引资、政策研究等提供支撑。
(二)加大资金支持
统筹制造强省、中小企业发展、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争取国家、省相关专项资金,推动设立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数字经济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应用示范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支持数字经济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将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领域重大装备和新材料,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新材料“首批次”保险政策予以支持。发挥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数字经济产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等创新激励政策。
(三)建设人才队伍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充分调动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加强融合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构建面向数字经济发展前沿的多层次、高质量人才团队。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省内设立分院(所),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创新人才。实施《湖南省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围绕重大研发任务和基地平台建设,加快引进一批数字经济领域学科带头人、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四)培育市场主体
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企业、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企业,开展靶向招商、以商招商和补链招商。建立数字经济企业“白名单”制度,精准施策,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着眼细分领域,大力培育“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推动数字经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各类数字经济创新创业载体催生“双创”新企业,对获得国家级“双创”试点示范的数字经济企业、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给予奖励扶持。
(五)促进信息消费
推动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打破行业进入壁垒,促进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企业公平竞争。面向超高清视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消费重点领域,发挥政府应用、重大工程示范作用,带动扩大信息消费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及时洞察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及服务供给,激发数字经济消费需求。提升信息产品、服务、内容的有效供给水平,加快信息终端普及和升级,持续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
(六)深化开放合作
鼓励省内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联合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交流合作,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产业项目。发挥世界计算机大会、互联网岳麓峰会等平台作用,构建链接全球数字经济高端创新资源的合作网络,对接行业资源,主动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圈。支持参与制定数字经济国际规则和标准,参与国际合作大型开源项目,推动平台型开源软件创新和应用开发。
(七)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鼓励市场化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落实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行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包容审慎、鼓励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加大试点示范,促进应用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及数字经济平台,扩大数字经济宣传。
来源:湖南省工信厅
以上为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下部分,上部分见链接:
https://www.shukeb.com/News/1b18478cf3684d6da560090dbe043b78.html